臺灣最後核電廠除役 能源安全拉警報
本週六,臺灣最後一座核電機組將正式停機,這項決定引發各界對能源安全的憂慮。由於臺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加上面臨中國可能的封鎖威脅,核電退場政策備受爭議。
臺灣政府設定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但目前全島電力供應幾乎完全仰賴進口化石燃料,不僅要供應民生用電,更要支撐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龐大需求。總統賴清德所屬的民進黨長期主張非核家園政策,但國民黨等反對黨則認為核能對能源安全至關重要。
位於屏東縣的馬鞍山核電廠即將除役之際,中國持續加強對臺軍事施壓。今年4月解放軍環臺軍演時,就曾模擬攻擊臺灣重要港口與能源設施。這座位於觀光勝地的核電廠已運轉40年,周邊區域如今遍佈風力發電機與太陽能板。
臺電公司計劃在廠區興建太陽能電站,預計可滿足1.5萬戶家庭年用電量。雖然去年核電僅佔臺灣總發電量4.2%,但部分人士擔心除役後可能引發供電危機。民宿業者蕭先生直言:「臺灣地狹人稠,目前找不到比核能更有效率且穩定的替代能源。」
核能在1980年代高峰期曾貢獻臺灣逾50%電力,全島共有3座核電廠、6部機組運轉。但2011年福島核災後,臺灣核四廠在2014年封存,另兩座核電廠也陸續在2018至2023年間除役。
目前臺灣電力結構以化石燃料為主,去年液化天然氣佔42.4%、燃煤39.3%,再生能源僅11.6%,距離2025年20%目標仍有差距。太陽能發展面臨土地爭議,風電則因國產化要求進度受阻。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液化天然氣與燃煤儲備量分別僅能支應11天與30天。清華大學能源專家葉宗洸警告:「沒有核能,我們的能源安全將無法保障,國家安全也會受影響。」
相較之下,日本計劃2030年將核電佔比提升至20-22%,韓國今年核電佔比更達31.7%,創18年新高。馬鞍山所在的恆春鎮長遊士儀強調,核電廠帶動地方就業與經濟發展,是「國家經濟重要動力」。
賴清德總統近期表態不排除未來重啟核能,但強調須滿足核安、核廢料處理與社會共識三項前提。這場能源轉型爭議,短期內恐難有共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