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太空 > 玻璃究竟是液體還是固體?為何我們能看透它?

玻璃究竟是液體還是固體?為何我們能看透它?

無論你是無定形固體的愛好者,還是單純享受能看到外面事物的感覺,玻璃都是相當酷炫的材料。但從原子層面來看,它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為什麼我們能看透玻璃,卻無法看透(舉例來說)金屬、丹尼·德維託(Danny DeVito)和義大利麵呢?玻璃到底是什麼東西?

玻璃是液體還是固體?

有個經常被提及的「事實」,稱玻璃實際上是液體,只不過它流動得太慢,我們看不見。通常伴隨這個「事實」的觀念是,古老教堂和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底部更厚,是數百年間重力作用使玻璃在底部聚集的結果。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事實上,玻璃和液體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和固體也有共通點。

世上有很多種玻璃,但聚焦在二氧化矽上可能最容易理解,它是大多數玻璃的主要成分。當你把石英砂(SiO₂)加熱到足夠高的溫度,它就會熔化成液體。在液態時,單個分子可以在材料內自由流動。但如果你冷卻得夠快,和金屬及其他固體不同,它不會形成有規則的晶體結構,也不會形成由更小晶體結構聚集在一起的多晶體結構。

菲利普·吉布斯(Philip Gibbs)為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解釋道:「液體冷卻時,其黏度通常會增加;但黏度增加有阻止結晶的傾向。通常液體冷卻到凝固點以下時,會形成晶體並凝固;但有時它會過冷,在低於熔點時仍保持液態,因為不存在能引發結晶的成核位置。」

「如果在進一步冷卻時黏度上升得足夠高,它可能永遠不會結晶。黏度會迅速且持續上升,形成濃稠的糖漿,最終變成無定形固體。此時分子排列無序,但有足夠的內聚力來保持一定的硬度。」

玻璃是無定形的。(圖片來源:Cdang via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在這種狀態下,玻璃具有類似液體和固體的特性,但並不像那個經常被提及的謬傳所說的那樣像液體一樣流動。

材料科學家約翰·毛羅(John Mauro)和凱特琳·柯克納(Katelyn Kirchner)在為《對話》(The Conversation)撰寫的一篇文章中解釋道:「在短時間尺度內,玻璃的行為很像固體。但玻璃類似液體的結構意味著,在足夠長的時間裡,玻璃會經歷一個稱為鬆弛的過程。」

「鬆弛是一個持續但極其緩慢的過程,一塊玻璃中的原子會慢慢重新排列成更穩定的結構。在超過10億年的時間裡,一塊典型的玻璃形狀變化小於1奈米——大約是人類頭髮直徑的1/70000。」

這種無定形、混亂的結構使得光線能穿過它,且不會發生太多散射,就像光線能穿過水一樣。但這並不能真正解釋為什麼玻璃是透明的。要解釋這個問題,就需要涉及到電子。

當一個光子撞擊固體材料時,在亞原子層面會發生幾件事。光子可能被材料吸收,通常會用光子的能量使材料升溫。在這種情況下,光子實際上消失了,這意味著既沒有反射,光線也不會像在玻璃和其他透明固體中那樣從材料的另一側穿出。

光子也可能被反射。(非常概括地說,因為電磁學相當複雜)此時光子會被短暫吸收,然後發射出一個波長相同的光子。

在這兩種情況下,由於吸收作用,光線都無法穿過物體。然而,光線可以原封不動地穿過某些材料,這稱為透射。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不夠高,不足以將電子激發到更高的能態,光子就不會被吸收,而是被允許穿過。

在大多數材料中,可見光足以將電子激發到更高的能態,所以它們不是半透明的。但在玻璃中,可能的能態之間的間隙足夠大,可見光不會將電子踢到更高的能級。

雖然玻璃能讓可見光穿過,但紫外線足以將電子激發到更高的能態,所以許多這些波長的光線無法穿過,這就是玻璃具有一些紫外線過濾特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