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科學家發現:精神病態者的大腦結構確實與常人不同

科學家發現:精神病態者的大腦結構確實與常人不同

精神病態一直是個充滿爭議的話題,由於數十年來的錯誤資訊和過時觀念,讓大眾對這個議題存在許多誤解。事實上,在現代精神醫學診斷手冊(如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並沒有所謂「精神病態」的正式臨床診斷。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人格特質和行為特徵,包括缺乏同理心、善於操縱他人、衝動易怒、毫無悔意、表面魅力,以及長期反社會行為等。

雖然高度精神病態傾向不等同於「邪惡」,但研究顯示,這些特質確實與持續性暴力行為有關。具有強烈精神病態特質的人更容易犯罪,造成更嚴重的傷害,且再犯率也更高。這不僅對社會造成沉重負擔,更會對受害者造成身心創傷。因此,如何及早識別這類人群並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

在最新的跨國研究中,美國和德國的科學家運用先進腦部影像技術,針對39名具有高度精神病態特質的男性進行分析。研究團隊採用「精神病態檢核表修訂版」(PCL-R)來篩選受試者,這份量表透過20個項目,評估個體在情感疏離(因子1)和反社會行為(因子2)兩個維度的表現。

研究結果顯示,在因子1方面,精神病態組與對照組的腦部結構差異並不顯著;但在因子2(反社會行為)方面,精神病態組的多個腦區確實出現體積減小的現象。這些區域包括基底核(負責運動控制、情緒與認知)、視丘(感覺與運動信息的中繼站),以及與情緒處理和社會認知相關的腦島皮質。

整體而言,精神病態組的總腦容量比對照組少了1.45%,特別是在大腦皮質、海馬迴右側下托、前扣帶迴和腦島皮質等區域。這些腦區都與人格塑造、情緒調節、道德判斷和衝動控制密切相關。

研究團隊在論文中指出:「這些發現顯示,PCL-R量表因子2所測量的行為異常,可能與前額葉-皮質下迴路的體積缺陷有關。」不過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樣本數較少(僅39人),且無法完全排除藥物長期使用的影響。

作者們強調,未來研究需要進一步探討這些結構差異究竟是由遺傳因素造成,還是與環境影響有關。這篇突破性的研究已發表於《歐洲精神病學與臨床神經科學檔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