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光速重組量子點:萬億分之一秒的原子操控革命

光速重組量子點:萬億分之一秒的原子操控革命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最近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功開發出利用光脈衝控制量子點材料特性的創新方法。這項技術讓研究人員能夠像玩樂高積木般精準調控原子排列,為打造具有客製化光電特性的新材料開闢全新途徑。

想像一下,當你用樂高積木搭建高塔時,每個積木塊都代表量子點晶體中的一個原子。就像輕微碰撞會改變積木排列一樣,外部能量也能重新排列量子點中的原子結構。傳統觀念認為這種對稱性破壞是負面影響,但最新研究卻發現,這其實是可操控的關鍵特性。

研究團隊選用硫化鉛這種常見半導體材料製作的量子點進行實驗。理論上,硫化鉛應該像食鹽一樣形成高度對稱的立方晶體結構,但實際上鉛原子經常會偏離中心位置。阿貢實驗室物理學家Richard Schaller解釋:「當對稱性改變時,材料特性就會跟著變化,這幾乎就像創造出全新材料。」

為捕捉原子尺度的瞬態變化,科學家們動用了三大尖端設施: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使用「百萬電子伏特超快電子繞射儀」,能觀測萬億分之一秒級的結構變化;阿貢實驗室的先進光子源則透過升級後的X射線光源(亮度提升500倍),進行十億分之一秒級的超快散射實驗;同時在奈米材料中心完成超快光吸收測量。

令人驚奇的是,當量子點吸收光脈衝後,原本混亂的原子排列竟會在極短時間內恢復對稱結構。APS物理學家Burak Guzelturk指出:「激發態電子會促使鉛原子回歸中心位置,這種對稱性恢復直接影響材料的電子能帶結構。」研究團隊還發現,透過調整量子點尺寸和表面化學性質,能進一步控制這種對稱性轉變。

這項突破對未來科技發展具有深遠影響。Schaller強調:「我們總假設晶體結構是靜態的,但實驗證明光吸收能動態改變結構。」就像樂高能組裝出無限可能,科學家現在掌握了「光控量子點」這項新工具,將加速推動從尖端電子元件到醫學影像等各領域的技術革新。

這項刊登於《先進材料》期刊的研究,獲得美國能源部基礎能源科學辦公室支援,部分經費來自科學教師與學生 workforce 發展計畫。該成果不僅為材料科學開創新紀元,更展現了美國國家實驗室尖端設施在基礎研究中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