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動物能拯救瀕危物種?最新研究揭密這項技術為何未被充分利用
地球
04-06
由野生動物保育組織「復興與修復」主導的最新分析報告,首次全面檢視了動物複製技術在保育領域的應用現況。研究團隊發現,若能對這項技術進行策略性投資,將能為基因多樣性管理帶來獨特優勢,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給它一個機會。
「2020年首隻複製普氏野馬與黑足雪貂的誕生,是令人驚嘆的里程碑。」北卡羅來納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羅伯特·威斯在宣告中表示,「當時我們並不知道,這些持續進行的計畫將成為整個保育複製技術發展的轉捩點。這項技術能為現存物種帶來其他工具無法比擬的效益,我們必須突破單次性實驗的框架。」
研究指出,過去動物複製技術多侷限於單次性實驗,這正是阻礙其成為有效保育工具的關鍵因素。有限的案例研究造成大眾誤解,認為動物複製格外困難,導致潛在投資者卻步,形成資金短缺與案例稀少的惡性迴圈。
報告也澄清了常見迷思:複製動物常被認為壽命短暫且無法生育,但資料顯示90%的複製個體達到甚至超過自然壽命預期,其中95%具有正常生育能力。研究主要作者班·諾瓦克強調:「複製技術的發展歷程其實相當多元且令人驚豔。過去評論者往往只看到片面資訊就斷定這項技術尚未成熟,但完整資料講述了不同故事——複製技術已在保育領域發揮實質影響力,值得應用於更多物種。」
這項突破性研究已發表於《動物學》期刊,為瀕危物種保育開闢了新思路。研究團隊特別提到,他們利用冷凍40年的DNA成功複製普氏野馬,如今這匹馬已加入繁殖計畫,證明這項技術確實能為基因庫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