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地球 > 南極臭氧層破洞發現40週年:人類如何聯手拯救地球?

南極臭氧層破洞發現40週年:人類如何聯手拯救地球?

1985年5月16日,英國南極調查局的三位科學家喬·法曼、布萊恩·加德納和強納森·尚克林,在《自然》期刊發表了震撼全球的研究報告。他們使用1920年代開發的老舊杜布森臭氧分光光度計,經過多年默默收集資料後,首次證實南極上空存在臭氧層破洞。這項發現直接促成了史上第一個全球性環保公約《蒙特婁議定書》的誕生,目前全球所有國家都已簽署。

起初,這群科學家只是單純想研究南極大氣層特性。但1981年起,儀器資料開始出現異常波動。「當時有人反應資料曲線快掉出圖表了...顯然有什麼不對勁。」尚克林回憶道。為排除儀器故障可能性,他特別帶了全新裝置前往南極驗證。直到尚克林整理完法曼過去十年的觀測資料後,才確認每年春季臭氧濃度都在持續下降的驚人事實。

臭氧層位於地表上方15至30公里處,就像地球的天然防護罩,能吸收太陽有害紫外線。若失去這層保護,人類將面臨皮膚癌、白內障病例激增,免疫系統受損等健康危機,海洋食物鏈基礎的浮游生物也會遭受毀滅性打擊。

1970年代起,科學界就懷疑用於冷媒和噴霧劑的氟氯碳化物(CFCs)可能破壞臭氧層。但當時理論認為破壞應發生在熱帶高空,沒想到1985年研究卻發現南極臭氧正以驚人速度消失。原來南極極低溫環境會形成極地平流層雲,使CFCs釋放的氯原子在春季陽光照射下大量破壞臭氧分子。

1987年,全球197個國家與歐盟迅速簽署《蒙特婁議定書》,逐步禁用CFCs。這項被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譽為「史上最成功國際協議」的關鍵在於:解決方案明確(改用替代化學品)、無須大幅改變民眾生活習慣,且廠商因專利到期樂於轉型。監測顯示,40年來臭氧破洞正持續縮小,科學家預估本世紀中葉可完全復原。

不過復原之路仍存隱憂:近年中國曾檢測到違禁CFC-11排放,氣候變遷可能改變臭氧生成條件,而激增的衛星發射與火箭任務也帶來新威脅。相較於臭氧問題的快速解決,氣候變遷因涉及全球經濟結構轉型,各國政治人物仍不願正視問題核心。「當指數成長問題出現時,越早截斷就能解決越多未來難題——但他們就是不想這麼做。」尚克林一語道破當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