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紅色之謎:水合鐵礦物揭示古老濕潤環境
火星的紅色外觀一直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而最新研究指出,一種名為「水合鐵礦物」(ferrihydrite)的礦物可能是火星紅色的主要成因。這種礦物形成於火星早期的寒冷濕潤環境中,並在過渡到現今極端乾燥的氣候後仍保留其特徵。
火星在夜空中以其鮮明的紅色而聞名,過去數十年的太空探測任務已證實,這種紅色源自於火星塵埃中的鐵礦物氧化現象。也就是說,火星岩石中的鐵曾與液態水或空氣中的水與氧氣發生反應,類似於地球上的鐵鏽形成過程。經過數十億年的風化作用,這些氧化鐵被分解成塵埃,並被風力散佈到整個星球,這一過程至今仍在持續。
然而,鐵氧化物有多種形式,火星塵埃中的鐵氧化物化學成分一直是科學界激烈爭論的議題,因為其形成過程能揭示火星當時的環境條件,這也與火星是否曾經宜居的問題密切相關。過去的研究基於太空探測器的觀測資料,並未在火星塵埃中發現水的存在,因此科學家推測這些鐵氧化物可能是「赤鐵礦」(hematite),形成於火星早期濕潤期結束後的乾燥環境中。
但最新研究結合了太空探測資料與實驗室技術,發現火星的紅色更可能來自於含有水分的鐵氧化物,即水合鐵礦物。這種礦物通常在冷水的環境中快速形成,因此它必定是在火星表面仍有水時生成的。儘管經過長時間的風化與散佈,這種礦物至今仍保留其水分特徵。
布朗大學的研究員阿多馬斯·瓦蘭蒂納斯博士(Dr. Adomas Valantinas)表示:「我們在實驗室中嘗試用不同型別的鐵氧化物模擬火星塵埃,發現水合鐵礦物與玄武岩(一種火山岩)的混合最能匹配太空探測器在火星上觀測到的礦物成分。」他進一步解釋:「火星仍然是紅色星球,只是我們對其成因的理解發生了轉變。這意味著水合鐵礦物只能在火星表面仍有水時形成,因此火星的氧化過程比我們過去認為的更早發生。此外,水合鐵礦物在火星現今的環境中仍然穩定。」
其他研究也曾暗示火星塵埃中可能存在水合鐵礦物,但這項研究首次透過結合太空任務資料與實驗室實驗,提供了全面的證據。研究團隊使用先進的研磨機模擬火星塵埃的顆粒大小,並利用與軌道探測器相同的技術分析樣本,最終確認水合鐵礦物是最佳匹配。
歐洲太空總署(ESA)的「微量氣體軌道器」(TGO)與「火星快車」計畫科學家科林·威爾遜博士(Dr. Colin Wilson)指出:「這項研究得益於國際火星探測任務的互補資料,無論是從軌道還是地面觀測,都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線索。」火星快車對塵埃礦物學的分析顯示,即使是火星上塵埃最密集的區域也含有富含水分的礦物。而TGO的獨特軌道讓研究人員能在不同光照條件下觀測同一區域,從而區分顆粒大小與成分,這對實驗室中模擬正確的塵埃大小至關重要。
此外,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火星偵察軌道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以及「好奇號」、「探路者號」與「機會號」火星車的地面測量資料,也支援了水合鐵礦物的存在。威爾遜博士表示:「我們期待即將到來的任務,如ESA的『羅莎琳·富蘭克林號』火星車與NASA/ESA的『火星樣本返回計畫』,這些任務將幫助我們更深入地探索火星紅色的成因。」
布朗大學的行星科學家傑克·馬斯塔德博士(Dr. Jack Mustard)則強調:「這項研究為我們開啟了一扇大門,讓我們有更好的機會應用礦物形成原理與條件來回溯火星的歷史。更重要的是,目前由『毅力號』火星車收集並即將返回地球的樣本,將讓我們能夠實際驗證這項發現是否正確。」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為火星的紅色之謎提供了新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