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控制感」是錯覺嗎?揭開人類感知的奧秘

「控制感」是錯覺嗎?揭開人類感知的奧秘

當我們感到自己能夠掌控某些事情時,這種感覺是否只是一種錯覺?事實上,所謂的「控制錯覺」並非全然是幻覺,反而可能顯示出我們對世界的敏銳感知。然而,當我們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出現嚴重扭曲時,這往往是精神疾病的徵兆。以英國牛津郡的「蘇菲」為例,她在一次妄想發作中,堅信自己是上帝,能夠從懸崖上飛翔並在水面上行走。雖然這次事件並未造成嚴重傷害,但蘇菲後來坦言,如果她嘗試從更高的地方跳下或踏入更深的水域,這個令人不安的故事可能會以悲劇收場。

蘇菲的故事之所以令人不安,是因為我們通常認為自己對行為及其後果的洞察是準確的。這種直覺深深植根於許多正式制度中。例如,當陪審團判定被告有罪或法庭對醫療失誤的醫生進行懲處時,我們預設當事人對自己的行為及其後果有清晰的認知。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個人和社會關係。當我們讚美他人送出的貼心禮物或責備他們的傷人言論時,我們假設對方清楚知道這些行為對我們的影響,甚至認為他們「應該更懂得」。

然而,認知科學的研究顯示,我們對自身控制能力的主觀認知並不可靠。1979年,心理學家Lauren Alloy和Lyn Abramson進行了一項經典實驗,讓賓州大學的學生按鈕並判斷按鈕對燈泡閃爍的影響。事實上,按鈕有時與燈泡無關,閃爍完全是隨機的。令人驚訝的是,即使燈泡閃爍完全不受控制,健康的受試者仍感覺自己能影響閃爍的時機。這種現象被稱為「控制錯覺」,即我們對無法真正影響的事件產生掌控感。

這種錯覺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1960年代社會學家James Henslin觀察到,美國計程車司機在路邊玩骰子時,若需要較高的點數,他們會迷信地將骰子用力擲向路緣,儘管這並不能改變結果。在城市生活中,我們也常經歷控制錯覺,例如行人按鈕、電梯按鈕或辦公室恆溫器,這些按鈕可能早已失效,系統由中央電腦和自動計時器控制,但我們仍每天按下這些「安慰劑按鈕」,渾然不知它們毫無作用。

控制錯覺讓科學家認為,人類對自身影響世界的能力有著過度誇大的認知。從進化角度來看,這種誇大的信念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產物。過於樂觀的個體更可能抓住環境中的機會,從而生存並繁衍後代。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也指出,誇大的控制感是健康自尊的關鍵要素。例如,憂鬱症患者通常不會經歷控制錯覺,這讓他們對自身能力有更「清醒但悲觀」的認知。換言之,健康的人可能正是因為「被矇蔽」而感到幸福。

然而,我和同事對控制錯覺提出了新的假設:當人們產生控制幻覺時,他們可能注意到了其他人忽略的線索。這種幻覺可能源於行動與結果之間的虛假關聯。我們的研究顯示,受試者在實驗中揮手控制虛擬點時,即使點完全由電腦控制,他們仍感覺自己能影響其移動。這並非因為他們無視證據,而是因為他們對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隨機關聯特別敏感。

這項發現挑戰了「人類天生具有妄想」的觀點,反而顯示控制錯覺可能源於我們對環境變化的高度敏感。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控制感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根據我們的理論,控制錯覺是一種反直覺的跡象,表明我們對行動與結果的關聯特別敏銳。這種敏銳性使我們偶爾產生幻覺,但也讓我們能夠發現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微弱但真實的關聯。因此,憂鬱症患者缺乏控制錯覺,並不意味著他們「更清醒」,反而可能顯示他們失去了這種敏銳性。

正如Reinhold Niebuhr的《寧靜禱文》所言,我們需要「寧靜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勇氣改變能改變的事,以及智慧分辨兩者」。科學家曾認為控制錯覺顯示人類「勇氣有餘,智慧不足」,但這可能為時過早。新的研究工具將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人類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如何與世界互動,並揭示「控制錯覺」是否真的只是一種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