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全球首見!基因多樣性流失現況大揭密,保育曙光隱現

全球首見!基因多樣性流失現況大揭密,保育曙光隱現

保育人士即便面對基因多樣性整體下滑的態勢,仍看見了充滿希望的跡象。在一項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全球基因多樣性分析中,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證實了全球基因多樣性正呈現衰退的趨勢。然而,他們的研究結果也強調,保育行動在保護物種方面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項具有開創性的研究發表在享譽盛名的《自然》期刊上,由雪梨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副教授凱薩琳·格魯伯(Catherine Grueber)領銜,與來自英國、瑞典、波蘭、西班牙、希臘和中國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完成。雪梨大學是一所位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州雪梨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創立於1850年,是澳洲最古老的大學,且一直位列世界頂尖大學之林。

研究資料涵蓋了超過三十年(從1985年至2019年)的時間,觀察了地球上所有陸域和大多數海域的628種動物、植物和真菌。分析結果顯示,三分之二的族群基因多樣性正在下降,但旨在改善環境條件、增加族群數量以及引入新個體進行繁殖的保育行動,例如棲息地復育和動物遷移,正在維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增加族群的基因多樣性。

格魯伯副教授表示:「不可否認,全球生物多樣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降,但仍有一線希望。保育人士的行動正在逆轉這些損失,並幫助建立基因多樣化的族群,使其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科學家團隊運用基因分析方面的創新技術,從數十年前開展的研究中獲得了新的見解。透過建立一個通用的衡量標準,他們得以對不同的研究進行比較,即便這些研究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並以不同方式收集基因資料。

格魯伯副教授稱:「就連十年前,這樣全面的全球研究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基因學和統計學的進步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工具,這意味著即使在研究完成很久之後,我們仍能從中不斷學習,在我們研究全球族群和趨勢時,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能改善或維持基因多樣性的保育行動包括:動物遷移(即為了物種或生態系統的利益,將動物在不同族群間搬移)、棲息地復育、族群控制(即移除部分個體以改善留存個體的生存條件)以及控制野生或有害物種。

保育行動的成功案例包括:在西澳洲部分地區重新引入金袋狸;在斯堪的納維亞從圈養繁殖計劃中放歸北極狐;在北美將大草原榛雞遷移至現有族群中;以及有效治療黑尾土撥鼠族群中的疾病,從而改善了美國蒙大拿州中北部群落的健康狀況。

研究作者希望這些發現能鼓勵更多的保育行動,並加強對目前尚未得到管理的族群的保護。共同第一作者、堪培拉大學的羅賓·肖(Robyn Shaw)博士表示:「儘管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我們不能自滿。分析的族群中有三分之二面臨威脅,而在這些族群中,不到一半接受了任何形式的保育管理。我們必須從成功的案例中吸取經驗,才能長期保護物種。」

參考文獻:《全球薈萃分析顯示,需採取行動阻止基因多樣性流失》,作者羅賓·E·肖(Robyn E. Shaw)、凱瑟琳·A·法誇爾森(Katherine A. Farquharson)、邁克爾·W·布魯福德(Michael W. Bruford)、大衛·J·科茨(David J. Coates)、卡羅爾·P·埃利奧特(Carole P. Elliott)、約阿希姆·默格(Joachim Mergeay)、凱姆·M·奧特韋爾(Kym M. Ottewell)、格諾特·塞格爾巴赫(Gernot Segelbacher)、肖恩·霍班(Sean Hoban)、克里斯蒂娜·維爾索姆(Christina Hvilsom)、西爾維亞·佩雷斯 - 埃斯波納(Sílvia Pérez-Espona)、戴尼斯·魯恩吉斯(Dainis Ruņģis)、菲利波斯·阿拉瓦諾普洛斯(Filippos Aravanopoulos)、勞拉·D·貝托拉(Laura D. Bertola)、海倫娜·科特里姆(Helena Cotrim)、凱倫·考克斯(Karen Cox)、弗拉特卡·庫布裡奇 - 庫裡克(Vlatka Cubric-Curik)、羅伯特·埃克布洛姆(Robert Ekblom)、何塞·A·戈多伊(José A. Godoy)、馬切伊·K·科諾皮恩斯基(Maciej K. Konopiński)、琳達·萊克雷(Linda Laikre)、伊薩 - 麗塔·M·魯索(Isa-Rita M. Russo)、內韋娜·維利奇科維奇(Nevena Veličković)、菲利皮娜·韋爾格(Philippine Vergeer)、卡爾斯·比拉(Carles Vilà)、弗拉迪米爾·布拉伊科維奇(Vladimir Brajkovic)、大衛·L·菲爾德(David L. Field)、威廉·P·古德爾 - 科普斯塔克(William P. Goodall-Copestake)、弗蘭克·海勒(Frank Hailer)、塔拉·霍普利(Tara Hopley)、弗蘭克·E·扎科斯(Frank E. Zachos)、保羅·C·阿爾維斯(Paulo C. Alves)、亞歷山德拉·比德齊茨卡(Aleksandra Biedrzycka)、蕾切爾·M·賓克斯(Rachel M. Binks)、尤克耶·位元維爾德(Joukje Buiteveld)、埃琳娜·布贊(Elena Buzan)、瑪格麗特·伯恩(Margaret Byrne)、巴頓·亨特利(Barton Huntley)、勞拉·亞科利納(Laura Iacolina)、娜奧米·L·P·凱嫩(Naomi L. P. Keehnen)、彼得·克林加(Peter Klinga)、亞歷山大·科帕茨(Alexander Kopatz)、莎拉·庫蘭德(Sara Kurland)、珍妮弗·A·倫納德(Jennifer A. Leonard)、基亞拉·曼弗林(Chiara Manfrin)、亞歷克西斯·馬切西尼(Alexis Marchesini)、梅利莎·A·米勒(Melissa A. Millar)、巴勃羅·奧羅斯科 - 特爾翁格爾(Pablo Orozco-terWengel)、延特·奧滕伯格斯(Jente Ottenburghs)、戴安娜·波斯列多維奇(Diana Posledovich)、彼得·B·斯賓塞(Peter B. Spencer)、尼古拉奧斯·圖爾瓦斯(Nikolaos Tourvas)、蒂娜·烏努克·納赫伯格(Tina Unuk Nahberger)、皮姆·範霍夫特(Pim van Hooft)、麗塔·韋爾比萊特(Rita Verbylaite)、克里斯蒂亞諾·韋爾內西(Cristiano Vernesi)和凱瑟琳·E·格魯伯(Catherine E. Grueber),2025年1月29日,《自然》。DOI:10.1038/s41586-024-08458-x

研究經費部分來自雪梨大學羅賓遜獎學金、澳洲研究委員會、歐盟、克羅埃西亞科學基金會、烏普薩拉大學、自然保護研究所、波蘭科學院、瑞典研究委員會、荷蘭農業部、斯洛維尼亞研究與創新機構、義大利大學與研究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