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羅馬時代歐洲大氣鉛汙染致廣泛認知能力衰退
研究人員檢視了三份冰芯紀錄,以確認西元前500年至西元600年間北極地區的鉛汙染程度。藉由鉛同位素,研究作者得以判定,當時歐洲各地的採礦與冶煉作業很可能是造成汙染的源頭。透過先進的大氣運動電腦模擬,繪製出了全歐洲大氣鉛汙染程度的分佈圖。再結合先前將鉛暴露與認知能力衰退相關聯的研究,科學家們還發現,整個羅馬帝國時期人們的智商下降了2.5到3點。
在以色列中部羅德發現的西元4世紀青銅與銀幣。圖片來源:以色列古物管理局。
沙漠研究所研究員喬·麥康奈爾博士表示:『這是首項從冰芯取得汙染紀錄,反向推算出大氣汙染濃度,進而評估對人類影響的研究。』
『能針對兩千年前的情況進行這樣的研究,相當新穎且令人興奮。』
牛津大學歷史學家安德魯·威爾森博士稱:『我們的研究藉由找出鉛汙染紀錄與歷史事件(如因週期性瘟疫和大流行導致的人口下降)之間的確切關聯,改變了我們對羅馬時代的認知。』
古代的鉛汙染主要源自銀礦開採,在這個過程中,富含鉛的方鉛礦被熔鍊以提煉銀。
每提煉出一盎司銀,這個過程就會產生數千盎司的鉛,其中大部分都排放到了大氣中。
對成年人而言,高劑量的鉛暴露會導致不孕、貧血、記憶力減退、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免疫反應降低等諸多影響。
對兒童來說,即便低劑量的鉛暴露也可能導致智商降低、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學業成績下滑。
雖然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將兒童血液中鉛含量達到3.5微克/分升視為需醫療介入的標準,但其實任何程度的鉛暴露都存在風險。
沙漠研究所研究員內森·切爾曼博士表示:『我們知道鉛對人類健康有廣泛影響,但我們選擇聚焦於認知能力衰退,因為這是可以量化的。』
『智商下降2到3點聽起來不算多,但當把這個情況套用到幾乎整個歐洲人口時,就不容小覷了。』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大氣鉛汙染始於鐵器時代,並在羅馬共和國鼎盛時期的西元前2世紀末達到頂峰。
隨後在西元前1世紀羅馬共和國危機期間急劇下降,在西元前15年左右羅馬帝國崛起後又開始上升。
鉛汙染一直維持在高位,直到西元165年至180年代的安東尼瘟疫爆發,嚴重衝擊了羅馬帝國。
直到西元2千紀早期的中世紀盛期,北極地區的鉛汙染才超過羅馬帝國時期持續的高水平。
根據研究,在羅馬帝國近兩百年的鼎盛時期,超過50萬噸的鉛排放到了大氣中。
麥康奈爾博士說:『儘管冰芯紀錄顯示,20世紀70年代初歷史最高峰值時,北極的鉛汙染比羅馬時代高出40倍,但這項研究讓我們瞭解到,人類數千年來是如何透過工業活動影響自身健康的。』
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_____
約瑟夫·R·麥康奈爾等人,2025年。《羅馬時代採礦與冶煉造成的泛歐洲大氣鉛汙染、血鉛水平升高與認知能力衰退》。《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22(3): e2419630121;doi: 10.1073/pnas.24196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