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選手多數認同:性別發展差異者應享有運動參與權
這項開創性研究調查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國家級、精英級與世界級女性運動員群體。研究物件共147位主要來自全球北方國家的頂尖選手,她們出生時皆被認定為女性,且均非性別發展差異(DSD)人士。
DSD泛指涉及基因、荷爾蒙與生殖器官的一系列特殊生理狀態。這類人士的生理發展可能與多數人不同,例如擁有典型男性的XY染色體,卻呈現女性外生殖器特徵。部分當事人會選擇以「陰陽人」稱呼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可能終生未察覺自身具有DSD特質。即使基因或荷爾蒙表現特殊,他們仍可能是順性別者——即生理性別與心理認同一致。曾有案例顯示,一位細胞多數含XY染色體的女性,不僅月經週期正常,更能自然生育。
調查顯示高達82.2%運動員認為體育組織應加強包容性。多數受訪者反對為DSD人士設立特殊競賽類別,特別在射擊等精準型專案(69.5%)。近70%選手質疑世界田徑總會現行DSD女性參賽標準的公平性,67.2%更認為要求DSD女性服藥參賽有違倫理。
田徑界最著名的案例當屬奧運金牌得主卡斯特·塞門亞。這位南非選手在2009年世錦賽奪金後被迫接受性別檢測,最終獲準繼續參賽。她在《紐約時報》撰文解釋,自己天生睪酮水平高於女性平均值。2019年世界田徑總會修訂規則,要求特定高睪酮選手必須服藥抑制才能參賽。
許多觀察家質疑,為何同樣是天賦異稟,奧運泳將菲爾普斯的低乳酸分泌特質從未被檢視,而針對DSD女性的限制卻層出不窮。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排除條款往往特別針對有色人種女性運動員。
阿爾及利亞拳擊手伊曼·哈利夫與臺灣選手林鬱婷近期就遭逢不實指控,相關謠言更被川普、義大利總理梅洛尼等名人轉發。儘管兩人皆透過性別檢測,仍被惡意影射為DSD或跨性別人士。事實上,DSD可能提升睪酮水平,但多數跨性別女性反而需要服用抑制劑。研究顯示,經過荷爾蒙治療的跨性別女性在運動表現上已無明顯優勢——自2004年奧運開放跨性別選手參賽以來,僅紐西蘭舉重選手哈伯德成功晉級,且最終排名墊底。
必須強調的是,睪酮絕非造就超人的神奇激素。女性運動員的卓越表現往往超越普通男性,在超長距離滑雪等專案中,女性選手甚至能擊敗男性同儕。這項重要研究已刊登於《歐洲運動科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