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研究揭示:抓癢竟兼具促發過敏性發炎與免疫防禦雙重特性

研究揭示:抓癢竟兼具促發過敏性發炎與免疫防禦雙重特性

搔癢是皮膚炎(濕疹)的主要症狀,而抓癢會促使皮膚發炎,進而讓病情惡化。然而,抓癢加劇發炎的機制,以及抓癢是否對宿主有益,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一項以小鼠為物件的新研究,揭示了抓癢的雙重特性:儘管它會加重皮膚發炎,但也能增強受傷部位對細菌感染的免疫防禦能力。

抓癢與FcεRI 肥大細胞活化共同作用,引發過敏性皮膚發炎。圖片出處:Liu等人,doi: 10.1126/science.adn9390

抓癢是一種對皮膚搔癢感覺的本能反應,往往難以抗拒,具有刻板性,且在進化過程中一直保留。

在許多常見的皮膚疾病,如皮膚炎中,持續的搔癢是主要症狀,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臨床上早已認知,因搔癢而抓癢會加重皮膚炎,在某些疾病中甚至是致病原因。

然而,抓癢往往能帶來一種快感,且不會引發迴避行為,這表明它可能對宿主有一定好處。

匹茲堡大學的丹尼爾·卡普蘭教授表示:「抓癢常常能帶來快感,這意味著,從進化角度看,這種行為必然有某種益處。」

「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證據,表明抓癢也能防禦皮膚細菌感染,從而幫助解開了這個矛盾。」

卡普蘭教授及其同事利用一種新型的基因改造小鼠模型,探究了消除稱為非肽能2(NP2)的搔癢感覺神經元功能,對搔癢、抓癢和發炎之間的關係有何影響。

他們發現,抓癢會啟用釋放P物質(SP)的痛覺神經元,刺激肥大細胞增加發炎反應,主要是吸引嗜中性粒細胞。

然而,儘管抓癢會加重皮膚炎等問題,但在感染期間,它也可能透過減少像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幫助宿主的免疫防禦。

此外,抓癢能影響受傷部位皮膚的微生物群,有可能防止微生物群失衡,儘管像異位性皮膚炎等慢性疾病會使情況更為複雜。

研究結果顯示,抓癢既是發炎的病理驅動因素,也是一種進化機制,可增強對感染的防禦。

卡普蘭教授稱:「抓癢能增強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防禦,這一發現表明,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是有益的。」

「但當搔癢是慢性的時候,抓癢對皮膚造成的損害可能超過了這種益處。」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

Andrew W. Liu等人,2025年。《抓癢透過神經源性肥大細胞活化促進過敏性發炎和宿主防禦》。《科學》387卷(6733期);doi: 10.1126/science.adn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