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AI裝置竟在休眠時偷窺你的隱私?專家教你自保秘訣

AI裝置竟在休眠時偷窺你的隱私?專家教你自保秘訣

在這個數位時代,AI助理早已悄悄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從智慧手錶到電動刮鬍刀,甚至連電動牙刷都搭載了機器學習演演算法,24小時記錄使用習慣與裝置狀態。但您可知道,這些看似便利的科技,正在暗中蒐集您的個資?

身為西維吉尼亞大學資安系助理教授,我長期研究新興科技如何處理個人資料。無論是ChatGPT這類生成式AI,或是Facebook的推薦演演算法,都在持續收集使用者資料。更驚人的是,許多時候您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資料正被採集。

AI如何竊取您的隱私?

生成式AI會記錄您輸入對話方塊的所有內容,包括問題、回應和指令。OpenAI雖聲稱允許使用者選擇不提供訓練資料,但仍持續儲存個人資料。即使企業聲稱已匿名化處理,這些資料仍有被重新識別身分的風險。

社群媒體平臺則是透過按讚、分享、觀看時間等數位足跡,建立精準的使用者畫像。這些資料不僅用於最佳化推薦系統,更可能被出售給資料仲介商,成為精準廣告的素材。

無所不在的數位監控

您是否注意到,剛搜尋某商品,馬上就會在無關網站看到相關廣告?這正是Cookie和追蹤畫素的「功勞」。研究顯示,某些網站會在使用者裝置植入超過300個追蹤Cookie!

智慧家電更是隱形監控高手。家庭助理裝置即使處於休眠狀態,仍在持續聆聽喚醒指令。雖然企業宣告只儲存喚醒後的語音,但意外錄音的案例層出不窮。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健康與定位資料可能被第三方取得,包括廣告商甚至執法單位。

企業正在收緊隱私許可權

亞馬遜最新政策顯示,自2025年3月起,Echo裝置的語音記錄將強制上傳雲端,使用者無法選擇關閉。這與先前允許限制資料收集的設定大相逕庭,引發隱私倡議者強烈反彈。

雖然歐盟《通用資料保護條例》(GDPR)等法規試圖保障使用者權利,但AI發展速度遠超立法程序。目前最務實的做法,就是假設所有AI裝置都在收集您的資料。

專家傳授3大自保心法

  1. 使用AI聊天服務時,絕對避免輸入身份證字號、住址等敏感資訊
  2. 進行私密對話時,建議直接拔掉智慧裝置電源
  3. 仔細閱讀服務條款,您可能會驚訝自己早已同意哪些資料收集

AI確實為生活帶來便利,但在享受科技紅利時,別忘了保護自己的數位隱私。畢竟在免費服務的背後,真正的商品可能正是使用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