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島並非與世隔絕!最新研究打破「孤島迷思」
生物
07-13
一項突破性研究利用放射性碳定年法,追蹤太平洋群島上儀式性建築的擴散路徑,徹底推翻復活節島(拉帕努伊島)長期與世隔絕的傳統認知。研究團隊發現,波利尼西亞地區的文明發展呈現出雙向交流的有趣模式。
研究顯示,第一波儀式活動約在西元1000至1300年間,從西波利尼西亞向東傳播。這個階段的特色是豎立單一石柱作為慶典與葬禮的標記,符合「波利尼西亞人自西向東遷徙」的既有理論,復活節島確實是最晚有人類定居的島嶼。
然而關鍵發現出現在第二波儀式建築浪潮(約1300-1600年)。令人意外的是,包含「瑪拉埃」(marae)石壇與「阿胡」(ahu)平臺等更複雜的建築形式,竟是源自復活節島,再逆向傳回西邊各島嶼。研究主持人沃林教授強調:「復活節島上的阿胡祭壇早在1300-1400年間就出現,但中東波利尼西亞地區卻要到1400-1500年後才有類似建築。」
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波儀式建築風潮——以展示權力的巨型紀念碑為特色(如著名的摩艾石像),同樣始於復活節島,之後才向西傳播。例如夏威夷和社會群島直到16世紀後期才出現這類建築。
沃林教授指出,這些發現與基因證據相互印證:復活節島民曾與南美大陸有接觸。「如果島民能航行到南美,當然也能向西航行到曼加雷瓦島等地。所謂『完全隔絕』的論點其實相當矛盾。」這項顛覆性研究已發表於《古代》期刊,為太平洋文明交流史寫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