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年前中國星圖爭議:全球最古老天文紀錄之謎
一份引發熱議的預印本研究指出,現存最古老的星圖可能源自2300多年前的中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團隊運用創新的「廣義霍夫變換」數位影像處理技術,分析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典籍《石氏星經》,發現這份星圖實際可追溯至西元前355年,比原先認定的年代還要早250年,並在西元125年左右經過修訂。若此說法成立,將使《石氏星經》比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的星圖早了200多年,成為全球已知最古老的星圖紀錄。
美國利哈伊大學漢學天文學榮譽教授班大為對此研究表示肯定,認為這項發現驗證了英國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先前關於中國古代科技的研究成果,且星圖年代與歷史記載中石申夫的生活時期相符。然而,學界對此仍存在分歧。
長期以來,歷史學家和天文學家對《石氏星經》中某些觀測資料的年代差異感到困惑,部分測量結果似乎比其他資料早了數百年。研究團隊將這種差異歸因於抄寫錯誤和部分更新,主張星圖最初建立於西元前4世紀,後人在數百年後的修訂過程中可能出現失誤。
法國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專家丹尼爾·摩根則提出不同見解。他認為年代差異可能是由於原始觀測儀器存在1度的誤差所致。若考慮此因素,星圖的創製年代應為西元前103年左右,這也解釋了為何星圖採用球形座標系統——這種系統正是中國天文學家在發明渾儀(一種由相互連線的圓環組成的裝置,用於標示星座執行軌跡和經緯線)後開始使用的。
摩根指出,過去300年來,各國對於「最古老科學成就」的爭奪已成為民族自豪感的象徵。殖民主義與歐洲中心主義的影響,造就了一種「文明間的競爭」氛圍。班大為補充道,這種民族優越感可能導致西方學者直到100年前仍不願正視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即便許多中國天文紀錄後來被證實相當精確。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中希星圖孰先孰後,巴比倫早在西元前8世紀就有關於星體位置的文字記載。不過這些紀錄僅是描述性文字,並非系統性的星圖編目。目前這份預印本論文正在《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期刊進行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