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挖出「謎樣」新恐龍 解開百年分類謎團
考古界又有重大發現!科學家在美國莫里森組地層中,挖掘出全新品種的「謎樣奔跑者」恐龍化石。這隻體型嬌小的恐龍不僅解開困擾學界逾百年的分類難題,更凸顯了該地區長期被忽視的小型恐龍物種。
這具命名為「莫莉氏謎樣奔跑者」(Enigmacursor mollyborthwickae)的化石,是目前同類恐龍中最完整的標本,現已永久收藏於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展出。研究團隊表示,這個發現可能只是揭開美國西部小型恐龍多樣性的序幕。
莫里森組地層以出土異特龍、劍龍等著名恐龍聞名,但科學家長期以來只關注大型物種,對當地小型草食性恐龍的研究相對匱乏。領導研究的梅德門特教授指出:「我們可能錯過了許多仍埋藏在地底的小型恐龍。」
這隻生活在1.52億至1.45億年前的恐龍,擁有修長的雙腿,推測是為了在充滿掠食者的環境中快速逃命。化石命名中的「奔跑者」正是反映這個特徵,而種名則是紀念促成化石收購的贊助人莫莉·博思威克。
共同研究者巴雷特教授表示,從脊椎骨特徵推測,這隻體長僅約1公尺的恐龍可能尚未完全成年。不過由於化石儲存狀況限制,確切年齡與死因仍難以斷定。
這批化石於2021至2022年間在私人土地出土後,最初被誤認為是1870年代命名的「侏儒龍」。但經研究團隊深入調查,發現「侏儒龍」的原始化石儲存狀況極差,根本不具備作為模式標本的科學價值。
「這顯示150年來古生物學的巨大進步。」梅德門特教授解釋,當初因恐龍種類稀少,才會僅憑少量特徵命名新種。如今全球已發現數百種小型恐龍,研究團隊決定將這具儲存完好的化石另立新種。
研究團隊還發現,世界各地博物館可能已收藏了多具未經命名的完整小型恐龍骨架,未來將持續進行比對研究。梅德門特強調:「分類學是古生物學的基石,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支援這項基礎工作。」
這項突破性研究已發表於《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相關化石現於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地球廳夾層」公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