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痛苦不是病,而是人類面對逆境的進化反應

痛苦不是病,而是人類面對逆境的進化反應

在現代精神醫學的框架下,憂鬱症和焦慮症常被視為疾病,需要藥物治療。然而,從生物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觀點可能是一個巨大的誤解。我們的研究顯示,這些情緒困擾往往是對社會衝突和逆境的進化反應,而非單純的病理現象。

人類與其他物種一樣,在進化過程中面臨著許多挑戰,如掠食者、飢餓和疾病。因此,我們的心理機制是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而演化出來的。然而,精神醫學卻長期忽視了人類進化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事實上,痛苦和負面情緒並非無用,而是幫助我們逃離或減輕威脅的重要機制。

在群居的靈長類動物中,社會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雖然群居生活有助於共同抵禦掠食者,但也帶來了競爭和衝突。這些衝突往往是人類情感痛苦的根源,而精神醫學卻將其視為心理疾病。此外,人類的生命週期分為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的心理困擾也有其特定的進化意義。

研究顯示,憂鬱症和焦慮症的遺傳性較低,且可以在任何年齡發作。這表明這些困擾主要是由環境因素引起的,特別是社會衝突。縱向研究也證實,重大生活事件,如親人去世、收入損失或婚姻衝突,往往是憂鬱症和焦慮症的觸發因素。

在全球範圍內,被殖民的族群面臨更高的憂鬱、自殺和藥物濫用風險,這與貧困、文化失落和傳統社會角色的改變密切相關。我們的研究基於全球數百種不同文化的資料,顯示自殺念頭和行為往往與社會衝突有關,如強迫婚姻、虐待和地位喪失。

在許多文化中,人們尋求巫師或其他地方治療師的幫助時,常常抱怨身體不適,如疼痛和虛弱。然而,這些症狀往往是社會壓力的表現,符合西方精神醫學所定義的焦慮和憂鬱症狀。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些負面情緒反應是對逆境的適應性回應,而非疾病。

儘管「疾病模型」的支持者認為這種觀點能減少汙名化,但事實上,生物學解釋並未有效降低對心理疾病的偏見。相反,這種觀點讓我們忽視了大多數心理痛苦的根源:逆境,通常是由與權力者或重要他人的衝突引起的。

一些精神醫學界的知名人士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例如,美國精神科醫生羅伯特·斯皮策(Robert Spitzer)曾擔心,情緒障礙的診斷標準可能導致大量「假陽性」,即對衝突和損失的正常反應被誤診為心理疾病。同樣,DSM-IV工作組主席艾倫·弗朗西斯(Allen Frances)也警告,DSM越來越將對生活事件的情緒反應醫療化。

在全球範圍內,憂鬱症是心理「疾病」負擔的最大貢獻者。如果我們的假設——憂鬱症是一種進化的防禦機制——是正確的,那麼我們不應期待快速解決或藥物治療。我們的祖先在智人出現之前就一直在應對逆境。雖然現代科學知識大大減少了一些形式的逆境,如兒童死亡,但某些逆境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例如利益衝突。

在傳統社會中,治療師透過解決社會衝突來緩解心理困擾,而非治療「心理疾病」。我們認為,這種方法的智慧得到了進化理論和豐富的人類學資料的支援。心理痛苦雖然令人不適,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疾病,我們不應首先尋求藥物或其他醫療幹預來緩解它。相反,我們應該關注逆境的社會根源——不平等、不公正和個人自私——並考慮如何利用心理痛苦來改變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使其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