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古生物學家發現全新蛇頸龍物種:桑德拉氏特拉斯卡龍

古生物學家發現全新蛇頸龍物種:桑德拉氏特拉斯卡龍

生活在8,500萬年前白堊紀海洋的桑德拉氏特拉斯卡龍(Traskasaura sandrae),是一種長達12公尺的蛇頸龍(蛇頸龍類的一種),擁有獨特混合原始與進化特徵的奇特構造,這種特殊適應性讓牠能從上方獵捕獵物。

桑德拉氏特拉斯卡龍復原圖。圖片來源:O'Keefe等人,doi: 10.1080/14772019.2025.2489938。

第一具特拉斯卡龍化石於1988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島的哈斯拉姆地層晚白堊世巖層中被發現。

此後,研究人員又從該地層中發現更多化石標本:包括一根孤立的右肱骨,以及儲存完好的幼年個體骨骼,包含胸腔、肢帶與四肢。

這些化石雖然早在2002年就被描述,但直到最近才聲名大噪,因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正式將其列為該省官方化石標誌。

研究主要作者、馬歇爾大學的F·羅賓·奧基夫教授表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發現蛇頸龍化石已有數十年歷史。」

「但即使2023年被列為省化石,這些化石所屬物種的身份始終是個謎團。我們今天發表的最新研究終於解開這個謎題。」

「學界對這個分類群的困惑完全可以理解。牠同時具備非常原始的與高度特化的特徵,特別是肩部構造,與我見過的所有蛇頸龍都不同——而我見過的可不少。」

「隨著桑德拉氏特拉斯卡龍的正式命名,太平洋西北地區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中生代爬行動物。很貼切的是,這個以豐富海洋生物聞名的地區,在恐龍時代也曾是奇特海洋爬行動物的家園。」

在2002年最初的化石描述中,專家們對於僅憑發現的成年蛇頸龍骨骼建立新屬持保留態度,因為該標本上能明確辨識的特徵相對有限。

但一具新發現、儲存極佳的部分骨骼,讓研究團隊能更深入瞭解龐特萊奇河蛇頸龍的形態特徵,最終確認牠屬於全新的屬與種。

桑德拉氏特拉斯卡龍擁有極長的頸部——至少36節儲存完好的頸椎顯示其頸椎骨數量至少有50節,甚至可能更多。

奧基夫教授指出:「雖然對特拉斯卡龍的行為所知有限,但骨骼上眾多獨有的特徵表明牠具有強大的下潛游泳能力。這些不尋常特徵的組合與其狩獵方式有關——牠會利用這種下潛能力從上方突襲獵物,這些獵物很可能是該地區盛產的菊石類生物。」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系統古生物學期刊》。

_____

F. Robin O'Keefe等人。2025。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化石的命名:來自溫哥華島桑託階的奇特新蛇頸龍分類群。《系統古生物學期刊》23(1);doi: 10.1080/14772019.2025.248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