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可能是女性受傷後自產止痛藥的關鍵
最新小鼠研究發現,雌性荷爾蒙雌激素與黃體酮可能解釋了男女處理疼痛的根本差異。這項突破性研究顯示,這兩種荷爾蒙會協同作用,指揮脊髓附近的免疫細胞製造天然止痛劑——一種名為腦啡肽的類鴉片物質。
研究第一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後研究員Elora Midavaine指出,在未受傷狀態下,無論公鼠或母鼠都會透過特殊免疫細胞製造基礎量的腦啡肽。但關鍵差異在於:「受傷後,雌性的腦啡肽水平會上升,雄性則不會。」這種由調節性T細胞(Tregs)介導的機制,能有效阻斷脊髓神經元發出的疼痛訊號,防止其傳遞至大腦。
「我們完全沒預料到Tregs會以如此性別特異的方式參與疼痛調節,」Midavaine向《Live Science》坦言:「這個發現讓我們困惑許久,甚至一度懷疑實驗結果。」這項發表於《Science》期刊的研究,可能為解釋人類疼痛感知的性別差異、以及懷孕與更年期期間的疼痛變化提供新線索。
大量研究證實男女對疼痛的感受存在顯著差異。女性通常表現出更高的疼痛敏感度與更低的痛覺閾值,這種模式在各種疼痛型別(包括溫度、機械壓力和炎症引起的疼痛)中均保持一致。更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慢性疼痛的發生率也明顯高於男性。
研究團隊透過精妙實驗設計發現,當去除覆蓋腦脊髓的腦膜中的Tregs時,只有雌鼠會對機械壓力產生的疼痛更敏感。相反地,增加Tregs數量能減輕雌鼠痛感,對雄鼠則毫無影響。進一步實驗證實,雌激素與黃體酮的水平變化會直接影響Tregs的止痛效果。
「這確實存在某種啟用Tregs的訊號機制,」Midavaine表示:「雖然我們尚未精確定位這個訊號。」共同資深作者Allan Basbaum教授則提出關鍵疑問:當女性進入荷爾蒙劇減的更年期,或是缺乏此機制的男性群體,身體又會啟動什麼替代的止痛途徑?
這項由美國國衛院部分資助的研究,突顯了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納入兩性樣本的重要性。研究團隊警告,若主要資助機構不再強制要求性別平衡研究設計,科學界可能重回過去僅以雄性動物為研究物件的舊習,導致錯失重大發現。
隨著美國政策環境變化,科學界正面臨關鍵抉擇。Basbaum教授直言:「在當前政治氛圍下,連使用『女性』這樣的詞彙都可能引發爭議。我不禁好奇,如果現在才開始這項研究,會面臨什麼樣的阻礙?」這項發現不僅為疼痛治療開闢新方向,更為性別醫學研究敲響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