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進軍巴西電動車市場 能否填補福特留下的空缺?
當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宣佈將在巴西東北部巴伊亞州的卡馬薩裡市興建大型工廠時,當地居民彷彿看到了一線曙光。這個曾經因福特汽車2021年撤廠而陷入經濟蕭條的地區,期待著全球電動車龍頭能帶來高薪工作機會與嶄新未來。
時機看似完美。作為全球第六大汽車市場,巴西電動車銷量正快速成長,而比亞迪正是領頭羊。對卡馬薩裡而言,這項投資有望填補美國車廠留下的經濟真空——福特曾是當地最大僱主。
然而計畫卻出現變數。去年12月,巴西當局突擊檢查發現163名中國勞工在「近似奴隸」的環境中工作。勞工檢察署公佈的影片顯示,宿舍沒有床墊,僅有簡陋的烹飪設施。比亞迪被迫延後原定3月啟動的首條生產線,至今未公佈新時程,讓當地求職者憂心忡忡。
「比亞迪宣佈設廠時,我們滿懷期待。」曾是福特員工、現任計程車司機的金屬工人路易茲瑪爾坦言:「但到現在,我們還沒看到任何工作機會。」
事發後,比亞迪中國總部發言人在微博否認違法,指控這是「抹黑」中國品牌與國家的行為,並批評媒體報導受到「境外勢力」影響。不過在巴西發布的宣告中,該公司態度較為緩和,強調「絕不容忍違反巴西法律與人權尊嚴的行為」,並終止與涉事中國營造商錦江的合約。
儘管風波不斷,電動車在巴西的發展勢頭依然強勁。根據巴西電動車協會資料,2024年銷量暴增85%,突破17萬輛(含純電與混動車),佔新車銷售總量約7%。其中比亞迪表現最為亮眼,包辦七成電動車銷量,在聖保羅、巴西利亞等大城市隨處可見其展間。值得注意的是,在首都巴西利亞,比亞迪已成為最暢銷品牌(含燃油車)。
另一家中國車廠長城汽車也宣佈收購賓士在聖保羅州的閒置廠房,準備進軍巴西市場。這波中國電動車熱潮與比亞迪全球擴張同步——2024年該公司營收創下1,070億美元紀錄,電動車銷量成長40%,超越美國對手特斯拉。今年更計劃啟用匈牙利廠,成為其在歐洲的首座生產基地。
巴西城市環境與空氣品質部長阿達爾貝託·馬盧夫指出,政府政策是推動電動車發展的關鍵。他在專訪中列舉2024年實施的多項措施:電動馬達優惠政策、低排放車輛減稅,以及全國空氣品質監測計畫。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巴西是全球前十名溫室氣體排放國(佔全球3%),但能源相關汙染並非主因——約半數排放來自亞馬遜雨林砍伐,其次為農業。該國85%電力來自再生能源。
曾在比亞迪巴西工作近九年的馬盧夫分析,市場規模、汽車零件供應鏈完整,以及中巴緊密政治關係,都是吸引中國車廠的重要因素。「巴西人對中國沒有地緣政治心結,多數民眾對中國持中立態度。」他補充:「這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
自勞工事件後,比亞迪以商業機密為由禁止媒體進入卡馬薩裡廠區。外界無從得知該公司是否仍按計劃在2026年底前,將舊福特廠區改建為中國境外最大生產基地。美聯社記者三月造訪時,僅見零星工人施工,更遭保安持槍盤查,誤指控其操作空拍機,並鳴笛阻止拍攝。
儘管建廠進度不明朗,勞工事件已引發工會高度關注。金屬工會主席朱利奧·邦芬警告:「我們絕不容許中國勞工進入生產線,否則將發動罷工。」他強調僅接受中國技術人員與管理層,基層員工必須全數聘用巴西人,但目前尚不清楚比亞迪是否同意此要求。
在卡馬薩裡地區,從福特到比亞迪的轉變仍持續進行。當地經營三十年的福特經銷商「印第安納」如今與比亞迪經銷商「滿大人」比鄰而居;飯店開始向中國旅客發放特別須知,要求勿在公共區域晾衣;更有議員提案將廠區所在的亨利福特大道更名為比亞迪大道。這場汽車產業的世代交替,正在巴西東北部悄悄上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