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農民如何打造出我們今日享用的酪梨?
來自宏都拉斯「巨人巖洞」的酪梨殘骸,揭示了古代農民如何馴化作物以適應環境變遷。現今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全球酪梨產業,高度依賴單一品種——哈斯酪梨。這種單一栽培系統存在重大風險,因為基因單一的作物對疾病和環境變化的抵抗力較弱。
德州農工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希瑟·B·塔卡博士,正在宏都拉斯巨人巖洞進行開創性研究,探索酪梨馴化的長期歷史。她近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成果,為人類活動如何影響這種高價值農作物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證據。
「巨人巖洞的酪梨殘骸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氣候變遷下的適應力與韌性的寶貴資訊,」塔卡表示。許多古代酪梨的基因多樣性仍存在於墨西哥和中美洲的野生族群中。「透過從現代馴化品種和野生族群中進行種子選育來開發新品種,可能比單純依靠無性繁殖更能適應變化的環境。」
位於宏都拉斯西部山區的巨人巖洞,儲存了異常完好的植物殘骸——這在有機物質通常快速分解的熱帶環境中相當罕見。「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植物化石儲存狀態,」塔卡說,「在植物通常難以儲存的熱帶地區,這裡卻有大量酪梨殘骸。」
該遺址儲存的酪梨殘骸跨越11,000多年,讓研究人員得以罕見地觀察人類活動如何數千年來塑造這種水果的演變。「酪梨是人類絕佳的食物來源,富含健康脂肪和必需營養素,」塔卡解釋,「但它們最初是為更新世美洲巨型動物如大地懶和猛獁象演化而生的食物。」
當這些大型動物滅絕後,人類開始接管它們在酪梨生命週期中的角色,透過管理和選擇性栽培來提升其營養價值。「透過傳統森林管理實踐,人們選擇了更大、果皮更厚的酪梨,」塔卡指出。約7,500年前,原住民農民已能生產營養更豐富、產量更高且更易運輸的果實。
研究團隊運用數百個放射性碳定年資料(許多直接來自酪梨核和果皮)建立了巨人巖洞人類活動與酪梨栽培的詳細年表。分析顯示,古代宏都拉斯人逐步選擇了種子更大、果皮更厚的酪梨,約2,000年前終於培育出完全馴化的品種。這項發現特別重要,因為它表明酪梨在當地成為主食(如玉米、豆類或南瓜)之前就已開始栽培。
除酪梨外,巨人巖洞儲存完好的植物殘骸還提供了其他重要作物早期馴化的資訊,包括南瓜和玉米。「我正在準備一份出版物,詳細記錄玉米的到來及這種全球重要作物4,500年的多樣化與改良過程,」塔卡透露。
被公認為過去40年中美洲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巨人巖洞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暫定名單。塔卡團隊正與宏都拉斯政府合作記錄和保護這處獨特遺址。「我們的所有研究都支援巨人巖洞申遺工作,持續提供研究支援、文獻記錄和專家意見,」她表示。
儘管因入口難以抵達(需攀爬3-4米)而免於盜掘,但獵人和冒險遊客的偶爾過夜仍造成現代幹擾。所幸考古學家已成功保護其最深地層,確保珍貴歷史證據完好無損。
對塔卡而言,發現的興奮感是驅動她工作的動力。「我們有機會瞭解人類過去應對變遷的各種方式,」她說,「當文字記錄缺席時,考古學挺身而出,累積關於過去的知識,這些知識可用於應對現代危機。」
作為人類學考古學家,塔卡的研究橋接人文與科學,整合放射性碳定年、穩定同位素分析和形態計量學等創新方法分析古代植物殘骸。她的工作不限於宏都拉斯——同時主導墨西哥南部、貝里斯和尼加拉瓜的植物馴化與文化知識傳遞研究專案。
塔卡希望她的研究能讓人們理解植物馴化的漫長複雜過程。「當今消費的絕大多數食物都是馴化的產物,」她強調,「但馴化不是單一事件,而是產生極度適應當地環境的植物多樣性的長期過程。透過研究馴化,我們能找回幫助人類成為如此成功物種的古代品種與文化知識⋯⋯這些資訊可用於改良當代作物,確保人類未來持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