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也能當「情緒教練」?研究:治療型機器人應像馬匹一樣主動互動
科技
05-29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最新研究指出,互動式機器人不該只是被動的陪伴者,而應該像治療馬匹那樣,成為能主動回應人類情緒的「合作夥伴」。這項發表於2025年人機互動國際會議的研究,為治療型機器人的設計提供了全新思路。
研究團隊發現,馬匹輔助治療(EAIs)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自閉症等患者特別有效,因為這些族群往往難以用言語表達和調節情緒。在治療過程中,馬匹會根據參與者的身體語言和情緒能量做出反應——當人處於緊張狀態時,馬匹會抗拒指令;而當人變得平靜、清晰且自信時,馬匹則會積極配合。這種「活體映象」效果能幫助參與者覺察並調整自身情緒狀態。
然而,馬匹輔助治療需要經過嚴格訓練的馬匹和專業人員,成本高昂且難以普及。研究主持人Ellen Weir表示:「我們認為治療型機器人應該像EAIs中的馬匹一樣,不是被動的陪伴者,而是主動的工作夥伴。當使用者情緒不穩時,機器人應該適度『抗拒』互動,直到使用者調節好情緒。」
這種設計理念不僅能應用在心理治療領域,還可拓展至社交技能訓練、情緒教練,甚至是職場壓力管理等場景。但關鍵在於,機器人能否真正複製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深度?未來研究需要探討如何讓機器行為培養信任感與同理心,確保這些互動能真正促進情緒健康。
Weir補充道:「下個挑戰是設計出能像馬匹那樣解讀人類情緒並動態回應的機器人,這需要情感感知、動態行為和機器學習技術的突破。同時,我們也必須思考用機器取代有感知能力的動物所涉及的倫理問題——機器人能否提供與活體馬匹同等的治療價值?如何確保這些互動既符合倫理,又能保持情感的真實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