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可避免死亡率攀升,與歐盟及其他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生物
03-25
在2009年至2019年間,美國的可避免死亡率平均上升了33例/10萬人,而歐盟國家及其他地區卻呈現下降趨勢。根據《JAMA Internal Medicine》期刊3月24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歐盟成員國在此期間平均下降了24例/10萬人,而來自北美、南美、歐洲及亞洲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則平均下降了19例/10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可避免死亡率上升,是在其醫療支出遠高於其他高收入國家的背景下發生的。可避免死亡率是衡量醫療體系效能的重要指標,它統計了75歲以下因未能及時獲得醫療照護而死亡的案例。2019年,美國各州的平均可避免死亡率約為280例/10萬人。
可避免死亡率涵蓋了可預防和可治療的死亡案例。可預防死亡包括疫苗可預防疾病和交通事故等,這些案例可透過公共衛生預防措施避免。可治療死亡則指敗血癥或闌尾炎等疾病,這些案例在適當的醫療照護下可能避免。部分死亡案例,如心臟病、子宮頸癌和結核病,則同時歸屬於這兩類,並按比例分配。
研究團隊還評估了美國各州的平均可避免死亡率,範圍從紐約州的5例/10萬人到西維吉尼亞州的100例/10萬人不等。這項研究並未深入探討導致美國整體上升或各州間差異的具體因素,但研究人員指出,州級公共衛生政策,如醫療補助擴充套件、墮胎限制和槍支管制措施,已隨時間推移而出現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