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防震安全背後的無名英雄:聯邦專家的關鍵角色
地震帶來的災害不分黨派色彩。當我們忽視防震準備工作,整個社會終將付出慘痛代價。2025年3月28日緬甸強震導致建築倒塌、超過2000人喪生的悲劇,正是對防災準備最沉痛的警示。
在美國,這項攸關生死的防震工作,主要依靠聯邦機構中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專業能力。他們不僅建立地震危害模型,更參與制定建築規範,確保住宅、摩天大樓等結構在強震中屹立不搖。
雖然地方政府擁有是否採用建築規範的最終決定權,但這些關鍵檔案的制定,源自聯邦機構與大學地震專家、實務工程師的合作計畫。作為長期研究地震工程與災害管理的專家,我們見證了兩個最具代表性的聯邦計畫。
首先是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國家地震危害模型」。這套由地震學家與工程師共同開發的系統,透過研究斷層帶等震源特性與地震波傳遞路徑,精確計算各地建築物應具備的抗震強度。更難能可貴的是,該模型由產學界地震專家組成的指導委員會把關,確保採用最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
其次,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主導建築規範的定期更新機制,特別支援「建築科學研究院規範更新委員會」運作。該委員會根據實際震災調查結果,提出建築規範修正建議。此外,FEMA更與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單位透過「國家地震危害減輕計畫」合作,將地震科研成果轉化為更安全的建築標準與防災教育。
正是這些專業計畫,使符合現代規範的美國建築被公認為全球最安全等級——儘管多個州面臨嚴重地震威脅。2023年最新版的全國地震風險地圖顯示,紅色標記區域在百年內發生致災性地震的機率最高。
這套成功模式的關鍵,在於聯邦技術人員超越政治立場的專業素養。若失去這種中立性,外界專家恐怕不願無償貢獻所長。從1989年舊金山洛馬普列塔地震、1994年洛杉磯北嶺地震到2001年西雅圖尼斯誇利地震,美國強震傷亡相對有限的事實,印證了這些計畫的成效。反觀建築規範鬆散的國家,同等級地震往往造成更慘重傷亡。
聯邦機構能維持高專業水準,源於1883年《彭德爾頓法案》建立的功績制用人傳統。這項在1978年《文官改革法案》強化的制度,徹底改變早期「政治分贓」的腐敗現象——正如1881年加菲爾德總統因未滿足支持者官職需求遭槍殺的極端案例所示。功績制不僅實現民主理想,更實際保障國民安全,這正是我們亟需保留聯邦科技人才、持續支援相關機構的核心價值。
當災難來臨時,那些屹立不倒的建築物,正是對這些默默付出的聯邦專家最有力的致敬。他們的存在證明:專業文官體系絕非可有可無的制度裝飾,而是守護國民安全的必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