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遠古生物能留下化石,有些卻消失無蹤?
科技
05-15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古生物能留下完整的化石紀錄,有些卻彷彿從未存在過?瑞士洛桑大學最新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的研究,揭開了這個謎團的關鍵——原來生物體型大小與化學組成,決定了它們能否跨越時空與我們相遇。
這項突破性研究發現,體型較大且富含蛋白質的生物更容易形成化石。因為這類生物在分解時會快速消耗周圍氧氣,創造出缺氧環境,減緩腐爛速度。這種「還原條件」正是化石形成的關鍵,它能促進礦化作用,讓軟組織被更耐久的礦物質取代。
研究團隊透過精密實驗,模擬各種海洋生物的分解過程。他們使用微型感測器監測腐化屍體周圍的化學變化,結果令人驚艷:體型較大的節肢動物(如蝦類)比小型扁形蟲更容易創造缺氧微環境。這解釋了為何寒武紀和奧陶紀的化石紀錄中,節肢動物會佔據壓倒性優勢。
「想像兩隻生物同時被埋在沉積物中,」論文第一作者諾拉·科爾特西解釋:「可能僅僅因為體型差異,一隻會完全消失,另一隻卻能變成永恆的化石。」這項發現不僅填補了化石紀錄的空白,更讓我們重新思考:那些「缺席」的古生物,是真的不曾存在?還是單純沒留下化石證據?
研究團隊特別指出,現代蝦類的外殼成分與遠古節肢動物相似,這使它們成為理想的實驗物件。不過科學家也坦言,要完全重現5億年前的地球環境幾乎不可能。鹽度、溫度等變因都會影響儲存條件,例如高鹽環境就像天然防腐劑,能大幅提升化石形成的機率。
這項研究開啟了古生物學的新視野,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正如資深作者法裡德·薩利赫強調:「我們或許永遠無法確認,某些生物是否真的從未存在過。」這提醒我們,每一塊化石都是穿越時空的幸運兒,而地球歷史的拼圖,仍缺了無數碎片。
想掌握最新科學突破?立即訂閱《科技日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