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皮膚黑痣全解析:何時需要就醫檢查?

皮膚黑痣全解析:何時需要就醫檢查?

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黑痣,這些小小的色素沉澱究竟是什麼?又該如何判斷它們是否健康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皮膚問題。

黑痣在醫學上稱為「痣細胞痣」(nevus),是由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s)聚集形成的皮膚增生。雖然「增生」聽起來有點嚇人,但絕大多數的黑痣都是良性的,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這些黑色素細胞負責產生黑色素,正是這種色素決定了我們的膚色、眼睛顏色和髮色。

雖然醫學界對黑痣形成的確切機制尚未完全掌握,但研究顯示,某些特殊類型的黑痣(如形狀不規則或體積較大的)或數量異常多的黑痣,可能會增加罹患黑色素瘤(melanoma)的風險。這是一種惡性皮膚癌,有時會從既有的黑痣發展而來,不過這種情況相對少見。事實上,約70%的黑色素瘤都是以新生的皮膚病變形式出現。

紫外線是導致皮膚癌的重要危險因子,因為陽光中的紫外線可能造成DNA損傷。因此做好防曬工作是保護皮膚健康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新出現的痣或原有痣的變化都代表惡性病變,這些變化可能源於多種原因,例如懷孕等荷爾蒙變化時期。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每個月應定期自我檢查皮膚一次。最佳的檢查時機是在沐浴後,這時全身赤裸方便觀察。準備工作包括:光線充足的房間、全身鏡、手持鏡(用於檢查難以看見的部位,包括私密處),必要時可請家人協助檢查背部與頭皮等區域。

檢查時應仔細觀察全身皮膚,記錄所有痣、雀斑、胎記和其他斑點的位置與特徵。許多人都會拍照記錄,方便下次檢查時比對變化。要特別留意的變化特徵可以參考「ABCDE法則」:

  • A(Asymmetry,不對稱):痣的兩邊是否不對稱?
  • B(Borders,邊緣):邊緣是否模糊、不規則或呈鋸齒狀?
  • C(Color,顏色):是否出現多種顏色?
  • D(Diameter,直徑):直徑是否超過6毫米?
  • E(Evolution,演變):形狀、大小或觸感是否隨時間改變?

若發現上述任何一項特徵,建議盡快就醫檢查。其他需要注意的警訊包括:質地改變、搔癢或出血的潰瘍(持續數週未癒)、表面出現脫屑或結痂等。雖然並非所有皮膚癌都會表現這些特徵(例如有些黑色素瘤可能小於6毫米),但這套方法仍是自我檢查的良好開端。

特別提醒:本文內容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若有任何健康疑慮,請務必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