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37,000年疾病演化地圖驚人發現:人類與病原體關係在6,500年前出現關鍵轉折

37,000年疾病演化地圖驚人發現:人類與病原體關係在6,500年前出現關鍵轉折

病原體始終是人類健康的頭號威脅。從演化史來看,這些微小殺手與人類糾纏不休,但現代人往往對自身免疫力過於自信。回溯至1850年前,至少四分之一嬰兒活不過周歲,另有四分之一在15歲前夭折。雖然死因多元,但專家估計其中過半數都與感染症有關——這些如今大多已有疫苗可預防的疾病,在當時卻是致命殺手。

人類與疾病的漫長角力,在基因組上留下深刻印記。細菌與病毒的生存壓力,持續塑造著我們的基因變異。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科學界至今仍無法確知各類病原體的起源時間與傳播途徑。為解開這個謎團,哥本哈根大學與劍橋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考古遺址中1,300具史前人類遺骸提取DNA樣本,這些最古老的人骨可追溯至37,000年前。

研究團隊成功辨識出214種已知人類病原體的DNA,據此繪製出跨越數萬年的疾病演化地圖,其中還包含人畜共通傳染病首次現蹤的關鍵時間點。研究結果顯示,約6,500年前是人類與病原體關係的轉折點——當時人類開始密集飼養家畜,同時龐大的遊牧民族從橫跨東歐至西亞的龐提克大草原,向西北歐大規模遷徙。

「我們長期懷疑農牧業的興起開啟了疾病新紀元,現在DNA證據證實這個轉變至少發生在6,500年前。」研究主持人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埃斯克·威勒斯列夫解釋:「這些傳染病不僅造成病痛,更可能導致人口銳減、遷徙與基因適應。」

最驚人的發現之一,是在5,500年前的樣本中檢測出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的基因蹤跡——正是這個在中世紀歐洲造成大規模死亡的恐怖病原體,估計當時奪走25%至50%人口的生命。研究還鑑定出多種現代疾病的古代蹤跡:約4,200年前出現的瘧疾原蟲、1,400年前的痲瘋桿菌、9,800年前的B型肝炎病毒,以及11,100年前的白喉桿菌。

這項刊登於《自然》期刊的研究不僅釐清疾病起源時間,更有助理解病原體突變機制。論文第一作者馬丁·西科拉副教授指出:「理解過去能幫助我們預備未來,因為多數新興傳染病預測將源自動物。」威勒斯列夫教授補充:「過去成功的突變很可能重現,這對疫苗研發至關重要——我們需要測試現有疫苗是否足以應對,或是必須針對新突變開發新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