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陽能產業追不上暴增的市場需求
近年來,美國消費者對再生能源的需求持續攀升。2024年安裝的太陽能板發電量已超越2023年,而2023年又比2022年更多。然而,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加上對進口太陽能板課徵的高關稅,可能導致供應短缺。
作為一名研究太陽能的學者,同時也是致力於開發新型太陽能發電技術的創業者,我深入分析了美國國內外的市場趨勢與製造能力。目前美國本土製造的太陽能板仍無法滿足國內需求,雖然產業投資與聯邦稅收優惠政策帶來進展,但近期政策變動卻增加了不確定性。
2024年,美國安裝的太陽能板總發電量達50GW,足以供應紐約市一整年的用電需求。但美國本土製造的太陽能模組僅佔其中一小部分,2024上半年產量為4.2GW。儘管如此,這已是2023年同期的1.75倍,只是價格仍比進口產品高出約三倍。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美國進口的太陽能板數量遠超實際需求,顯示開發商可能正在為未來專案囤貨。這些進口面板主要來自亞洲國家,特別是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事實上,幾乎所有美國製造的太陽能板都使用了部分海外零件,而中國目前生產全球約97%的太陽能矽晶圓。
美國貿易政策對太陽能產業的影響尚不明朗。為響應政府鼓勵本土製造的政策,美國太陽能製造業多年來持續擴張。與此同時,進口面板面臨不斷提高的關稅,導致成本上升。自2010年以來,美國太陽能板產量已增長約八倍,但本土產品價格仍高於進口替代品。2024年,美國製造的太陽能板每瓦成本約0.31美元,而進口產品即使包含關稅也僅需0.11美元。
本土製造商正透過擴大生產來降低成本,同時仰賴政府維持或提高進口關稅,以期未來能在國內市場更具競爭力。然而,美國對太陽能板的需求增長速度更快,目前仍需進口大量太陽能模組來滿足需求。
2018年起實施的30%太陽能電池與模組關稅,原本旨在提振本土製造業,卻導致美國太陽能安裝成本高於全球其他地區。全球太陽能系統平均安裝成本從2012年的每瓦1.15美元降至2016年的0.72美元,幾乎只有美國的一半。
歷年關稅政策已改變美國太陽能板的進口來源,從中國和臺灣轉向馬來西亞和韓國。製造商也在新加坡和德國設廠以維持美國市場准入,中國企業甚至投資美國太陽能製造商以獲取聯邦補貼並規避關稅。
川普政府提議對外國製造的太陽能產品課徵新關稅,特別針對東南亞的中資企業。其中泰國產品可能面臨375%的關稅,柬埔寨產品更可能被課徵高達3,500%的關稅。雖然這將使美國製造的太陽能板相對便宜,但在本土產能趕上需求前,供應減少仍會推高所有太陽能板的價格,已有開發商因此延後或取消安裝計畫。
拜登上任後透過的《降低通膨法案》為美國太陽能產業帶來顯著投資。該法案實施以來,美國太陽能供應鏈新增超過95GW的製造能力,包括年產能近42GW的新設施,主要分佈在德州和喬治亞州。然而,新政府的政策優先事項變化,仍為產業前景增添不確定性。在川普開始討論各項太陽能貿易政策前,業界原本預期未來十年每年平均安裝45GW的太陽能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