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適應與順從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作為一位自閉症患者,我深刻體會到適應與順從之間的微妙差異。在33歲那年,我被診斷出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從小,我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質:四歲時自學閱讀,童年時期沉迷於超齡書籍,而非與同齡孩子玩耍。這些特質讓我在學業上表現優異,卻也成為霸凌的目標。
高中時期,我因為隨身攜帶大量文具而遭人嘲笑;大學畢業後,我因社交能力不足,在職場上屢屢碰壁。例如,我曾因專注工作而忽略同事的閒聊,被主管認為「不合群」而遭解僱;也曾因在會議中將腳放在空椅子上而被記過。這些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在神經典型(neurotypical)的世界中生存並非易事。
確診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我意識到,某些特質是無法改變的,例如對噪音和閃光的敏感度。同時,我也明白,不能將自閉症作為失敗的藉口。我選擇承擔責任,努力學習對他人來說可能很自然,但對我而言卻需要額外努力的事物。
許多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e)人士都面臨「偽裝」(masking)的困境,即隱藏真實自我以融入神經典型群體。這可能包括模仿神經典型的對話模式,或抑制自我安撫行為。然而,過度偽裝會帶來巨大壓力,且可能導致他人察覺你的不同而排斥你。
為避免這種壓力,我選擇離開傳統職場,創辦自由寫作事業。但即便如此,我仍需要掌握一些對神經典型人士來說更容易的技能,例如有效溝通、建立人脈和設定界限。我向商業教練學習如何回應潛在客戶的郵件,將抽象概念如「建立人脈」分解為具體行動步驟。
在適應與順從之間劃清界限的關鍵在於:你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而改變?如果學習某項技能是為了實現個人目標,這與僅僅為了滿足他人期望是不同的。這種思考方式可以幫助神經多樣性人士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當然,我的選擇並非唯一正確的道路。有些神經多樣性人士可能希望找到一份能夠發揮其特殊興趣的工作,或在一個接納其獨特性的環境中工作。無論如何,在決定是否改變行為或學習新技能時,最重要的是問自己:這是為誰而做?這個問題或許不易回答,但卻是劃清界限的強有力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