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突破放射治療極限:創新癌症療法邁入臨床試驗

突破放射治療極限:創新癌症療法邁入臨床試驗

一種全新的氨磷汀鼻腔給藥方式,有望在胰腺癌放射治療期間保護健康組織,不僅可能提高患者存活率,還能擴充套件治療選項。由包括賴斯大學化學家詹姆斯・圖爾在內的科學家開發的新方法,可能會徹底改變胰腺癌的治療方式。胰腺癌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目前治療選項有限。

研究人員引入了一種針對WR - 2721(通用名稱為氨磷汀)的靶向鼻腔給藥方法。氨磷汀是一種放射防護前體藥物,過去通常透過靜脈注射給藥。這項進展目前已進入一期和二期臨床試驗,旨在保護健康組織免受放射損傷,同時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療效果。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資料,胰腺癌仍然是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美國每年奪走近52,000人的生命。由於胰腺靠近小腸等重要器官,治療難度很大,高劑量放射治療往往會導致嚴重的胃腸道毒性。對於無法透過手術切除腫瘤的胰腺癌患者來說,治療選擇非常有限。

賴斯大學化學教授圖爾早期的研究,以及隨後與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和2019年由賴斯大學與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共同創立的生物技術初創公司Xerient的合作,為科學家們開闢了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圖爾表示:「我們在保護健康組織的同時,也在突破放射治療的極限。這項突破有望很快幫助那些以前治療選擇有限的患者。」

這項研究歷經數十年。圖爾的研究始於近二十年前,由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資助,當時主要探索在核輻射塵降場景下用於治療放射中毒的奈米顆粒解決方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工作啟發了氨磷汀的新用途。氨磷汀最初於20世紀70年代在沃爾特・裡德醫學中心研發,並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可用於靜脈注射,以防止腫瘤放射治療時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

雖然靜脈注射氨磷汀在放射治療期間能有效保護健康組織,但其副作用(如噁心和低血壓)限制了它的應用。圖爾的團隊證明,口服給藥可以有選擇性地保護胃腸道免受放射損傷,同時減少不良反應。然而,直介面服給藥存在挑戰,因為胃酸會在藥物到達小腸之前將其分解。

由於資金限制,這項發現的研究進展一度停滯。後來,透過圖爾與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退休研究員凱瑟琳・梅森以及已故放射腫瘤學家卡倫・谷口的合作,研究重新獲得動力。

在小鼠模型上進行的臨床前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接受口服氨磷汀和模擬放射治療的小鼠在10天後的存活率達到100%,而未接受治療的小鼠則死亡。在胰腺癌腫瘤模型中,氨磷汀與立體定向體部放射治療相結合,使小鼠的存活時間幾乎增加了兩倍。如果這一結果能應用於人類,將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可能會延長患者的生命。

基於這些發現,Xerient開發了一種新的給藥方法,部分資金由德州癌症預防與研究機構提供。該方法使用鼻十二指腸管或塗層口服片劑,旨在繞過胃酸,將氨磷汀直接遞送至胃腸道上部的十二指腸。這種靶向方法能將藥物精準遞送至保護健康細胞免受放射損傷的部位,且不會引起全身性副作用。

Xerient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蓋伊・亞欽表示:「在胰腺癌放射治療期間,十二指腸特別容易受到損傷。我們的方法可以保護這個關鍵區域,同時能夠積極治療胰腺腫瘤。」透過保護十二指腸,Xerient的平臺可以安全地對胰腺腫瘤進行高劑量放射治療,而此前由於胃腸道受傷的風險,這種選擇受到限制。

多家頂尖機構的多項研究表明,高劑量放射治療有望提高無法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然而,超過45戈瑞(國際測量放射劑量的單位)的劑量可能會損害胃腸道。科學家們發現,要有效根除胰腺腫瘤,往往需要更高的劑量。亞欽說:「高劑量放射治療在理論上一直是一種選擇,但我們一直缺乏保護周圍健康組織的工具。這項創新終於有可能讓這個選擇成為現實。」

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後,研究團隊計劃啟動一期和二期臨床試驗,評估鼻十二指腸管給藥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確保藥物能精準遞送至十二指腸,加快其臨床應用。亞欽表示,鼻胃給藥系統具有多項優勢,包括精準的藥物遞送和啟用,以及減少放射機器的閒置時間。他還補充說,為了未來的應用和其他適應症,Xerient也在開發口服藥丸,以提高患者的便利性。

除了胰腺癌,氨磷汀還可以用於其他腹部和盆腔癌症的高劑量放射治療,包括肝膽腫瘤和轉移性腹部疾病。圖爾表示,其潛力不僅限於腫瘤學,還包括為宇航員提供防禦太陽輻射的保護,以及回到其最初的用途,在核災難期間作為緊急放射防護措施。圖爾說:「我們正在重新利用一種已知的藥物,以滿足未得到滿足的臨床需求。這項創新有可能擴充套件癌症治療和放射防護的範圍,在其他方法無效的情況下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