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皮膚發癢起疹?為何最好不要抓,原因找到了

皮膚發癢起疹?為何最好不要抓,原因找到了

小時候,是不是常常有人告訴你,皮膚癢疹不要去抓,不然只會越抓越糟?嗯,根據一項新的老鼠研究,原來這個建議其實是對的,而現在我們也知道原因了。

老實說,抓癢真的超級舒服,尤其是當那股癢勁煩人至極的時候。任何被蟲子咬過的人都明白,想把指甲摳進那塊紅腫區域的衝動有多強烈,幾乎難以抗拒。這是一種在進化中保留下來的,對皮膚刺激的行為反應。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既然抓癢感覺這麼好,為什麼它對你有害呢?

匹茲堡大學皮膚病學和免疫學教授、一項新研究的資深作者丹尼爾·卡普蘭在一份宣告中表示:「抓癢常常能帶來快感,這表明,為了進化發展,這種行為肯定能帶來某種好處。」

「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證據,表明抓癢也能防禦皮膚細菌感染,從而有助於解決這個矛盾。」

過敏性接觸性皮炎是皮膚接觸到刺激物質所引發的過敏反應。它的源頭五花八門,像是接觸橡膠、化妝品、膠水,接觸毒葛、向日葵、菊花、鬱金香等植物,接觸鎳、鈷等金屬,甚至使用抗生素等藥物都有可能引發。當然,這種病症的症狀包括出現發癢、腫脹的皮疹。

要是你忍不住,可能就會去抓那些紅斑,但這麼做會引發更嚴重的炎症,讓皮膚更癢,還會延緩恢復時間。

那這個惡性迴圈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為了弄清楚,卡普蘭和同事們用能引發瘙癢的過敏原,在「正常老鼠」以及因缺乏癢感神經元而不會發癢的老鼠耳朵上,製造出類似濕疹的症狀。

結果發現,被允許抓癢的正常老鼠,耳朵腫脹發炎,出現了稱為嗜中性粒細胞的免疫細胞。相比之下,那些不能抓耳朵的老鼠——要麼是戴了類似伊莉莎白項圈的小圍脖,要麼是戴了獸醫給狗狗戴的那種圓錐套,要麼就是缺乏癢感神經元的老鼠——耳朵的腫脹和炎症則要輕微得多。

這證明瞭抓癢確實會讓皮膚炎症更嚴重。

接下來,研究人員發現,抓癢還會促使痛覺神經元釋放出一種名字頗有科幻感的化合物:P物質。這是一種神經肽,兼具神經遞質和神經調質的作用。P物質釋放後,會啟用肥大細胞,而肥大細胞是炎症的關鍵調控者,它們會透過募集嗜中性粒細胞,引發瘙癢和炎症。

卡普蘭補充道:「在接觸性皮炎中,肥大細胞會被過敏原直接啟用,引發輕微炎症和瘙癢。而作為對抓癢的反應,P物質的釋放會透過另一條途徑啟用肥大細胞。所以抓癢會在皮膚上引發更多炎症,是因為肥大細胞透過兩條途徑被協同啟用了。」

肥大細胞可不好對付。它們與一系列炎症性皮膚病和過敏反應有關,但也能幫助身體抵禦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研究人員推測,這意味著抓癢引發的肥大細胞啟用,可能會影響皮膚微生物群。

匹茲堡大學免疫學助理教授瑪麗斯·邁塞爾是這項新研究的共同作者,她主導的實驗表明,抓癢能減少皮膚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數量,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皮膚感染中最常見的細菌。

卡普蘭表示:「抓癢能增強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防禦,這一發現表明,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是有益的。但如果瘙癢是慢性的,抓癢對皮膚造成的損害可能就超過了這一好處。」

卡普蘭和同事們目前正在研究針對皮炎及其他皮膚疾病(包括玫瑰痤瘡和蕁麻疹)的新療法,這些療法旨在透過靶向肥大細胞上的受體,抑制炎症。

相關論文已發表在《科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