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與心理差異:繁榮社會中的性別角色演變
在經濟繁榮的社會中,男性和女性是否會變得更加相似?心理學上的性別差異,其實與一個國家的公平性和富裕程度息息相關,但結果可能與你想像的截然不同。
談到性別平等,沒有任何社會是完美的,但某些社會確實比其他地方走得更遠。這些社會在提供平等機會、權利與責任,以及縮小男女之間的結構性權力差異方面表現得更好。你可能會認為,在這樣的社會中,男性和女性在性格和其他心理特質上也會變得更加相似。過去的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在自尊、尋求刺激(通常男性較高)、情感感知力(女性較高)以及某些認知維度(儘管整體認知能力沒有差異)上存在平均差異。那麼,當男女平等權利提升時,這些差異是否會縮小?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有時發現相反的結果:生活條件的改善,包括性別平等的提升,反而與更大的心理差異相關。這種現象被稱為「性別平等悖論」。例如,2018年一項針對22個國家的研究發現,性別差距指數(GGI)較高的國家,即性別平等程度較高的地方,男女在常見人格特質上的差異反而更大。女性在所謂的「五大特質」——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經質——上通常得分高於男性,但這些差異在GGI較高的國家中更加明顯。
這項人格研究只是眾多研究中的一例,顯示在某些心理特質上,性別差異在性別平等較高或生活條件更好的國家中反而更大。當然,關於性別心理差異的成因,尤其是生物與環境因素的相對貢獻,仍有許多爭議。性別平等悖論有時被用來質疑社會角色理論。根據社會角色理論,性別心理差異源於男性和女性被社會化為不同的性別角色,這一過程從童年早期開始,社會期望不斷推動個體根據性別表現特定行為。然而,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性別平等悖論削弱了這一理論,因為如果社會角色理論正確,我們不應該在性別平等較高的國家中看到更大的性別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性別平等悖論並未在所有心理差異上成立。例如,與性相關的差異,如對隨意性行為的態度,隨著性別平等的提升而縮小。這表明,生活條件的改善可能使男女在某些方面更加相似,而在其他方面更加不同。
為了更系統地理解這些現象,我們回顧並分析了數十項關於心理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教育和經濟發展指標(如人均GDP)之間關係的研究。我們的研究涵蓋了人格、認知、情感、性和心理健康等主要心理領域。總體而言,我們發現大多數心理性別差異與各國的生活條件並無顯著關聯,但在生活條件較好的國家中,性別差異往往更大,這在某種程度上支援了性別平等悖論。
在性領域,這種模式最為一致。通常,男性在性行為上的選擇性較低,且更願意參與各種形式的性行為,無論是婚外性行為還是色情內容的使用。這些差異可能具有進化基礎:根據親代投資理論,對男性而言,性行為從未像女性那樣伴隨著不可避免的九個月承諾風險,這可能導致進化偏好女性更具選擇性。然而,在生活條件較好的國家中,男女在性方面的差異明顯縮小,這可能與避孕措施的普及和更寬鬆的性文化規範有關。
在認知能力領域,性別差異有時更大,有時更小,但仔細觀察後會發現一定的規律。在女性表現優於男性的領域,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女性優勢進一步擴大。例如,在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中,女性在語言能力(如閱讀理解)和情節記憶(對經歷事件的記憶)上表現出更大的優勢。相反,在男性表現優於女性的領域,性別差異通常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而縮小,例如數學能力和語義記憶(對事實的記憶)。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模式?生活條件的改善與認知能力的提升密切相關,這從20世紀以來全球IQ分數的上升(即弗林效應)中可見一斑。女性的認知能力似乎從中受益更多,這可能是因為她們從更劣勢的起點出發,隨著社會發展逐漸達到更平等的地位。換句話說,女性可能因性別平等的教育和其他社會發展的益處而獲得更大的進步。唯一的例外是空間能力(如組裝樂高積木所需的推理能力),男性在這方面的優勢與生活條件並無系統性關聯。
最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性和女性似乎逐漸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質,包括前述的五大特質,這與性別平等悖論一致。這一現象可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人格影響著我們在各種情境中的選擇和行為。例如,政治領域可能受到影響,因為有證據顯示五大特質會影響政治信念和投票行為。如果隨著社會發展,男女的人格特質進一步分化,他們的政治立場也可能隨之分化,這可能加劇性別對立的政治格局。
那麼,如何解釋人格差異的擴大?一些研究人員支援「資源假說」,認為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存在內在差異(可能是進化原因所致),但在經濟欠發達的社會中,人們的選擇主要受到基本生存需求的支配。無論男女,人們都必須投入大量精力維持生計,這些性別中立的目標可能掩蓋了性別特定的偏好。只有在社會達到更大繁榮時,這些性別特定的偏好才能更自由地表達。
舉個假設性的例子:在較貧窮的國家,人們可能更迫切地尋找高薪工作,這可能促使他們表現出更外向的行為模式,例如健談和外向,而非內向的反思和保守。但如果生活條件改善,外向的壓力可能減輕,如果男性天生更偏好內向行為,那麼男性可能會比女性更傾向於內向,從而擴大性別差異。
儘管這只是一個假設,但這種解釋可能有助於理解為什麼某些性別差異會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而擴大。此外,資源假說暗示,經濟狀況的改善,而非性別平等,是促進性別差異擴大的最重要因素。我們的研究也發現,經濟指標是預測性別差異幅度的最敏感因素,這在某種程度上支援了資源假說。
然而,社會角色理論仍有其解釋力。Alice Eagly和Wendy Wood提出的社會角色理論認為,男女心理差異最初源於身體特徵的差異,例如女性的生育和哺乳能力,以及男性的體型和力量。這些特徵導致歷史上男女承擔不同的任務,形成了性別分工,進而產生了對男女社會角色的不同期望。
經濟繁榮的同時,更多女性進入職場,但她們主要集中在醫療、教育和社會服務等領域,而需要體力和技術技能的工作仍由男性主導。根據社會角色理論,我們可以推測,進入傳統「女性」職業的女性可能會內化這些角色的「女性」價值觀,這可能強化或維持某些心理性別差異。例如,護士(美國女性最大的職業群體)可能會吸收工作中強調的關懷價值觀,如同理心和同情心,這可能使女性比男性更傾向於支援這些價值觀,從而強化性別角色期望。
目前的研究尚無法明確支援資源假說或社會角色理論,甚至這兩者可能並非互斥。但比選擇哪種解釋更重要的是我們觀察到的整體趨勢。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某些心理性別差異似乎縮小,更多的差異則擴大,而大多數差異保持不變。這表明,隨著經濟發展和性別平等的提升,性別差異並不會減少,更不會消失,而是可能保持穩定。以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為例,毫無疑問,它們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更性別平等和富裕,但在許多方面,這並未導致男女在心理上更加相似。
這意味著,僅靠生活條件的改善,可能不足以促使男女以相同的比例進入相同的職業,即使這些職業的性別隔離程度降低。研究性別心理差異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課題,我們必須以細膩和謹慎的態度得出結論。研究告訴我們,任何關於性別差異與社會發展的簡單敘述都無法解釋全部現象。性別心理差異並非固定不變,但也不會隨著機會的增加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