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為何有「真愛」卻無「真脾氣」?揭開情感真實性的奧秘

為何有「真愛」卻無「真脾氣」?揭開情感真實性的奧秘

在《關於愛的一切》(1999年)出版前的兩年,知名作家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不斷向朋友、演講聽眾,甚至飛機、公車和餐廳裡的陌生人透露,她正在「尋找真愛」。這種愛與其他形式的愛截然不同。胡克斯在書中寫道:「真愛是另一回事,當它發生時,人們通常能觸及彼此的核心身份。」

胡克斯對真愛的詮釋,與一項新研究的發現不謀而合。這項由牛津大學道德心理學高階研究員布萊恩·厄普(Brian Earp)領導的研究,探討了哪些情感可以被視為「真實」。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一個有趣的現象:某些體驗,如愛和幸福,似乎比其他情感更「真實」。如今,厄普與他的同事約書亞·諾布(Joshua Knobe)和麥可·普林辛(Michael Prinzing)將這一研究擴充套件到更廣泛的情感範圍。

研究團隊詢問了395名美國參與者,將「真實」一詞附加在孤獨、悲傷、迷戀、暴躁、慾望、敬畏、平靜、狂喜、感激、懷舊、絕望等情感上,是否顯得奇怪或自然。參與者還被要求評估這些情感的好壞,以及它們是否能讓生活變得更好或更糟。結果顯示,人們更願意將幸福而非暴躁與自己的真實自我聯絡起來。

研究發現,某些情感被認為比其他情感更真實,而有些情感附加「真實」一詞則顯得奇怪,例如「真暴躁」或「真壓力」。不出所料,愛和幸福獲得了最高的真實性評分,但悲傷和恐懼也名列前茅。這表明,人們不僅容易將真實性歸因於正面情感。事實上,某些正面情感,如平靜、敬畏和愉悅,在真實性評分上甚至低於悲傷和恐懼。

諾布指出,資料顯示,真實情感似乎與一個人的「真實自我」密切相關。這與胡克斯的觀點一致,即真愛是人們核心身份的相遇。具體來說,研究結果顯示,人們認為可以真實的情感,與他們認為反映自己真實內在的情感之間存在聯絡。例如,參與者更願意將幸福而非暴躁與自己的真實自我聯絡起來。這很合理,畢竟我們常將幸福視為一個人身份的關鍵部分,而暴躁則可能是短暫的情緒反應。

德州農工大學的社會人格心理學家麗貝卡·施萊格爾(Rebecca Schlegel)表示,這些發現似乎對映了我們如何看待這些情感來自靈魂深處。如果「真實情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的靈魂或核心自我,那麼這些新發現可以進一步深化我們對「真實自我」的理解。先前的研究表明,人們將真實自我視為道德上良好的版本。然而,新研究挑戰了這一觀點,認為真實情感反映了你內心深處的自我,而不僅僅是道德上的自我。

諾布舉例說,如果你已婚,但卻被另一個人吸引,你可能會稱之為「真愛」,即使你同時認為這在道德上是不正確的。根據這一觀點,感受「真實」情感並不是對你道德自我的反映,而是你可能想做什麼的指示,或者更危險的是,人們可能會將其作為一種「動機推理」來證明某些行為的正當性。

當然,這些新結果並未客觀地告訴我們什麼是「真實情感」或「真實自我」。最終,這項研究只是反映了人們對這些問題的直覺。無論這些直覺多麼普遍(還需要更多的跨文化研究來證實),它們並不一定反映客觀事實。施萊格爾自稱是「真實自我」的不可知論者,她認為理解是否存在普遍的真實直覺仍然很重要,因為這可能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行為、感受和選擇。

或許,我們可以將「真實」一詞作為內省的工具,試圖評估什麼對我們最重要,什麼感覺最真實?諾布表示,他和同事並未研究這一點,因此無法對將「真實」一詞附加在情感上並評估你的反應做出規定。但這項研究表明,這正是人們對真實情感的感受。諾布說:「他們似乎認為這些真實情感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們真正揭示了關於你的一些東西。當你感受到這些情感時,人們認為你正在學習關於自己的一些非常基本的東西。你正在瞭解你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