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發創新技術:低成本整合光電晶片 突破數位通訊瓶頸
數位運算與通訊的未來將同時倚重電子技術(以電流處理資料)與光子技術(以光傳輸資料)。這兩項技術的結合,可望實現更高效的全球資料傳輸,同時大幅降低能源消耗。
MIT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Lionel Kimerling直言:「將光子學與電子學整合到同個封裝中,就像是21世紀的電晶體革命。若無法突破這項技術,我們將難以推進產業發展。」Kimerling同時擔任MIT微光子學中心主任,在業界具有權威地位。
為此,MIT成立了FUTUR-IC研究團隊。團隊負責人Anu Agarwal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建立資源高效的微晶片產業鏈。」該團隊近期成功開發出突破性的光電晶片共封裝技術,解決了現有製程的多項難題。
這項創新技術最大優勢在於:可利用現有電子晶圓廠裝置進行生產,並採用成本較低的主動對準製程。此項突破已獲得專利,相關論文不僅登上《先進工程材料》期刊封面,更在去年第57屆國際微電子研討會上獲得最佳學生論文獎。
技術背景方面,Kimerling指出:「2020年全球連線至雲端的行動裝置已超過500億臺,而資料中心流量每10年更增長1,000倍。」但現有通訊技術面臨嚴峻的能源效率挑戰。整合光子學正是解決方案,因為光傳輸資料比電子更節能。
然而,現行光電整合技術存在重大瓶頸:光纖核心直徑僅10微米,必須與光電晶片完美對準,否則光訊號就會散失。現有製程需要以雷射主動測試每個連線點,成本高昂且難以規模化。
MIT團隊研發的「漸逝耦合器」技術突破性地放寬了對準容許度。Agarwal解釋:「傳統耦合器僅有單一耦合點,對準要求極高。但新技術透過延長互動作用長度,大幅提升容錯空間。」這意味著未來可使用機器人進行被動組裝,無需昂貴的雷射對準程式。
另一項關鍵創新在於垂直傳輸技術。研究團隊成員Luigi Ranno指出:「新耦合器能讓光線在多層晶片間垂直傳輸。」這項突破尤為重要,因為光線通常難以脫離水平傳播平面。
團隊成員Drew Weninger補充說明:「電子可以輕易進行立體流動,但光線天生就不喜歡直角轉彎。我們的新技術成功克服了這個物理限制。」
這項研究成果不僅展現MIT在尖端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更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開創了嶄新的技術路線。未來可望大幅降低5G、AI運算等關鍵應用的能耗成本,加速數位轉型程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