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河南發現新種甲龍「鍾元龍」 尾部鱗甲暗藏演化密碼
生物
07-20
古生物學家在河南發現了一具儲存良好的甲龍科化石,經鑑定為中原地區特有的新物種「鍾元龍」,其尾部獨特的鱗片排列方式為恐龍演化研究帶來新線索。
甲龍科(Ankylosauridae)是植食性四足恐龍,以覆蓋骨板的堅硬身軀、葉狀牙齒及棒狀尾部聞名。這類恐龍最早出現於1.22億年前,直到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大滅絕時才消失。
新發現的「鍾元龍」(Zhongyuansaurus junchangi)生存於早白堊世阿爾布階,屬於原本僅有單一物種的鍾元龍屬。其化石出土於河南省中窪村好嶺組地層上部,分佈範圍約9平方公尺。
「這些散落的骨骼化石沒有重疊儲存的跡象,顯示應屬於同一個體。」河南省自然博物館張繼明博士團隊指出,「標本包含右下頜骨、14節遊離尾椎、7節融合的棒狀尾端椎骨、4根肋骨、10個脈弧、左肱骨、1根細長的蹠骨,以及41塊不同形狀大小的骨板。」
研究團隊發現,鍾元龍最具辨識度的特徵是其尾部至少5片呈「燕尾狀」覆瓦式排列的防禦骨板。相較於進階甲龍亞科厚重的下頜骨,鍾元龍的下頜更為纖細。
「下頜冠狀突前緣僅延伸至最後兩個齒槽,這點有別於沙漠龍。」團隊補充說明,「其尾椎末端覆蓋細小骨板,且肱骨中段周長與總長比值為0.46,這些特徵都與洛陽鍾元龍(Zhongyuansaurus luoyangensis)形成明顯區隔。」
這項發表於《古生物學報》的研究指出:「鍾元龍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汝陽恐龍動物群的物種多樣性,更為早白堊世甲龍類的演化研究提供重要實證。」
_____
張繼明等. 2025. 河南汝陽盆地早白堊世甲龍科新材料. 古生物學報 64 (1): 60-73; doi: 10.19800/ j.cnki.aps.202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