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紐約街道「機器人友善指數」出爐!未來送貨機器人將如何融入城市?

紐約街道「機器人友善指數」出爐!未來送貨機器人將如何融入城市?

送貨機器人在人行道上穿梭的時代即將來臨,但並非所有街道都適合它們通行。康乃爾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首創「機器人友善指數」,針對紐約市每條街道進行評分,評估其對機器人的友善程度。

這套評分系統能協助都市規劃者和機器人公司,在未來部署機器人時避免對現有人行道環境造成幹擾。研究資深作者、資訊科學副教授Wendy Ju表示:「我們並非主張每個社羣都該引進機器人,但若有意願,這套指數能幫助思考如何打造更友善的環境。」

這項名為《機器人友善指數:促進機器人在城市街道和諧導航》的研究,將於4月28日在日本橫濱舉行的ACM人機互動會議上發表。目前送貨機器人已在洛杉磯街頭和部分大學校園、機場試行,但多數社羣環境對機器人仍不夠友善。

研究團隊受「步行友善指數」啟發,開發出這套整合多項影響機器人導航因素的評分系統。博士生Matt Franchi指出:「人們喜愛便利性,這項工具將有助於規劃城市中的機器人部署。」

團隊首先訪談10位來自學界和業界的都市規劃、機器人導航專家,確立評分要素,再透過線上調查決定各要素權重。最終版本包含24項特徵,其中行人密度、人潮動態、人行道品質等6項關鍵因素就佔了近半評分比重。

研究選擇紐約市作為首個評估物件,主因是該市開放資料平臺提供完整的街道資訊,包括人行道寬度、公車亭位置等。團隊還運用2023年底收集的800萬張行車記錄器影像,估算各路段交通流量。

實際測試顯示,評分最高區域的「機器人友善度」是最低區域的4.3倍。團隊特別在皇后區和曼哈頓選取高低分路段,於交通尖峰時段操作「垃圾桶機器人」進行驗證。共同作者Frank Bu表示:「尖峰時段確實放大評分差異,高分路段機器人移動順暢,低分路段則因障礙物眾多而舉步維艱。」

研究團隊坦言,尚有部分因素如居民對機器人的接受度等未能納入評分,未來版本可能加入即時天氣、人潮等動態資料。正如「步行友善指數」促使開發商改善社羣環境,團隊希望這套指數能發揮類似效果——但僅限於真正需要機器人的社羣。

「我們才剛開始為人類打造理想城市,無意主張城市該為機器人設計,」共同作者Maria Teresa Parreira強調:「這項研究的核心價值,是透過機器人視角重新審視都市環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