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溫網電子線審系統爭議:科技無法完全取代人性判斷

溫網電子線審系統爭議:科技無法完全取代人性判斷

2025年的溫布頓網球公開賽依舊帶給我們熟悉的元素:炙熱的陽光與傾盆大雨、英國選手的希望與失望,還有那些排隊人潮、草莓與場上明星風采。但今年最引人注目的改變,莫過於147年來首次全面取消人工線審,改由18臺高速攝影機組成的鷹眼電子線審系統(ELC)取而代之,並配備約80名場邊助理。

這項被宣傳為重大進步的變革,卻已引發諸多爭議。俄羅斯選手帕芙柳琴科娃在對戰英國選手卡達的比賽中,明明贏得一分卻因系統失誤被迫重賽,她憤怒地向主審抗議:「你們奪走了我的比賽...他們偷走了我的勝利。」英國新秀拉杜卡努和德雷珀也公開質疑這項技術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這種情況我們在商業、政府和頂級體育賽事中屢見不鮮(想想足球的VAR系統)。新科技之所以失敗,不一定是系統本身有缺陷(雖然有些確實如此),而是周邊配套未能同步跟進。那種認為科技可以完美取代人類判斷的想法很誘人,但卻大錯特錯。

溫網採用的鷹眼系統確實提高了判決準確度,但準確不等於正當性。觀眾要的不只是正確的判決,更是能夠理解且公平的過程。當人工線審犯錯時,我們看得見且能提出申訴;但當機器出錯時,沒有解釋、沒有申訴管道,只會帶來困惑與挫折。

以F1賽車為例,皮亞斯特里在2025年英國站因安全車重啟時煞車不穩被罰10秒,雖然他認為判決嚴苛且不一致,但關鍵差異在於:我們知道是誰做出的判決,有物件可以質疑,有程式可以檢視。但面對機器判決時,我們無從挑戰,也無法追究責任。

引進新科技通常打著提升效率或降低成本的名義,但背後動機往往不明。溫網聲稱採用新系統是為了提高準確性與一致性,但很可能也是為了加快比賽節奏、減少人力成本。然而,體育賽事不只是追求精準,更是娛樂表演,需要情感、傳統與戲劇張力。147年來,線審一直是溫網特色的一部分,他們的姿態、制服、手勢,甚至是那些爭議判決的戲劇性,都為比賽增添色彩。取消他們或許提高了準確度(也省了錢),但也改變了比賽氛圍。

傳統常被視為懷舊情結,但在溫網這樣的機構中,傳統正是讓體驗既正當又愉悅的關鍵。當傳統被草率移除,僅以敷衍解釋帶過時,選手與觀眾失去的不只是對改變的信任,更是對整個機構的信任。這是一種文化變革,從來都不容易。

常見的折衷方案是在過渡期結合人為判斷與科技,但這種混合模式往往因責任歸屬模糊而效果不彰。商管領域稱此為「混合陷阱」:在不重新思考或設計的情況下,將新科技硬塞進舊系統,結果非但無法兩全其美,反而造成混亂、重複與失敗。

溫網似乎沒有建立正式的挑戰機制或人為覆核程式。雖然保留了80名前線審作為場邊助理,但他們的角色不具裁決權。這或許加快了比賽節奏,卻讓系統變得脆弱—當問題發生時,沒有即時的補救措施。這種情況我們在其他領域也屢見不鮮。

溫網的失敗是科技匯入不當的典型案例。鷹眼系統完成了它被設計來做的事,但整個體系—包括選手、裁判和觀眾—都還沒準備好。同樣的模式正在人工智慧(AI)等新興科技領域上演,從客服機器人到醫療分診系統,這些工具快速上線,卻缺乏足夠監管。當它們產生幻覺、嵌入偏見或做出不穩定判斷時,往往沒有明確的申訴管道,也無人需要負責。

真正的問題不只是技術性的,更是制度性的。多數機構對他們採用的新科技準備不足,不是透過轉型來善用新科技,而是將它們硬塞進舊系統後一切照舊。關鍵問題始終沒有答案:由誰決定?誰能受益?出錯時誰該負責?沒有明確答案,新科技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固化甚至加劇原有缺陷。

如果我們希望科技能改善世界運作的方式,就不能只是自動化任務、流程或工作。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並設計這些系統所要服務的制度,充分利用新科技帶來的可能性。在此之前,即使是最好的系統,也將持續令人失望—有時悄無聲息,有時則轟轟烈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