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去中心化金融蓬勃發展,但資安風險也隨之而來

去中心化金融蓬勃發展,但資安風險也隨之而來

2008年比特幣問世時,初衷很單純:創造一種不受銀行和政府控制的數位貨幣。隨著時間推移,這個概念逐漸演變成更龐大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在DeFi生態中,人們可以直接交易、借貸加密資產並賺取利息,完全跳過傳統金融中介機構。這些服務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上,透過「智慧合約」自動執行金融交易。目前已有數百億美元資金湧入DeFi市場。

然而創新往往伴隨風險。由於缺乏中央監管,加密貨幣和DeFi成為駭客與詐騙集團的主要目標。光是2024年,因資安漏洞和詐騙造成的損失就高達15億美元。更糟的是,與傳統金融不同,被盜的加密資產通常無法追回。

身為電腦科學家,我和團隊先深度訪談14位加密貨幣投資者,再對近500人進行問卷調查,試圖瞭解大眾對這些風險的認知與應對方式。研究發現,投資者常因錯誤觀念和資安意識不足而重蹈覆轍。

許多受訪者認為DeFi很安全,但理由卻站不住腳。有人將DeFi與區塊鏈技術混為一談,誤以為「駭客必須攻破整個區塊鏈才能竊取資金」。事實上,區塊鏈上的服務仍可能因設計缺陷或執行漏洞而遭攻擊,例如智慧合約漏洞或前端攻擊(竄改使用者介面轉移資金)。近期一起15億美元的加密貨幣盜案就是前端攻擊所致。

另一個常見迷思是「只要妥善保管私鑰就安全」。雖然在DeFi中使用者完全掌控自己的私鑰(不像中心化交易所由平臺保管),但即使私鑰管理得再好,若使用有問題的DeFi平臺仍可能損失資金。研究也發現,多數人未採用保護私鑰的最佳做法,例如使用離線儲存的硬體錢包。

雙因素認證(2FA)在傳統金融和中心化交易所是標準安全機制,但在DeFi中作用有限。DeFi錢包僅認私鑰不認身份,傳統2FA無法適用。雖然有多重簽名錢包等替代方案,但若私鑰外洩,攻擊者仍能為所欲為。令人憂心的是,57.1%受訪者將2FA視為防範詐騙的唯一技術手段,這種過度自信可能導致他們忽略更有效的安全策略。

其中一項關鍵策略是定期撤銷代幣授權。在DeFi中,使用者常需批准智慧合約存取代幣,但若未關閉這些授權,惡意合約可能清空錢包。建議限制支出額度(避免使用預設「無限」選項),並撤銷不再使用或不信任的應用程式授權。然而調查顯示,僅10.8%和16.3%的參與者會定期檢查授權以防範詐騙和合約漏洞。

最令人驚訝的是,即使遭遇詐騙,多數受害者仍未加強安全措施。僅17.6%會在事後定期檢查代幣授權,26%完全無作為,甚至16.4%反而加碼投資其他DeFi服務。超過半數受害者表示,事後對DeFi的信仰不減反增。有位損失4,700美元的投資者坦言:「我對加密貨幣的信仰更堅定了,因為我從中賺了不少錢。」這顯示DeFi使用者的逐利心態有時會壓過安全顧慮。

DeFi安全沒有萬靈丹,但提高意識是第一步。投資者應使用硬體錢包、定期撤銷未用授權,並持續學習新防護技術。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別讓獲利慾望矇蔽安全判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