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發現!緬甸蟒體內竟藏「噬骨細胞」 連獵物骨骼都能完整吸收
看過動物紀錄片的人都知道,蛇類等爬行動物會將獵物整個吞下。這種獨特的進食方式,或許正是人類對牠們感到恐懼的原因之一——至少在陸地生物中,這種行為顯得格外不尋常。與貓頭鷹會吐出無法消化的骨頭不同,蛇類的排洩物中完全看不到任何骨骼殘留,這證明牠們確實能消化骨骼,但具體機制一直是個謎。
如今,蒙佩利爾大學的Jehan-Hervé Lignot教授團隊似乎找到了答案。他們研究了緬甸蟒(世界上體型最長的蛇類,也是入侵美國佛羅裡達大沼澤地的外來種)的腸道內壁細胞,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特殊細胞。這種細胞會產生由鈣、磷組成的球狀顆粒,這些顆粒會圍繞著一個鐵質核心形成多層結構。
Lignot教授在宣告中解釋:「與普通吸收細胞不同,這些細胞非常狹窄,具有短小的微絨毛,頂端還有形成隱窩的褶皺結構。」研究團隊讓蟒蛇攝取三種不同飲食:完整囓齒動物、去骨鼠肉,以及去骨鼠肉搭配碳酸鈣注射。結果顯示,攝取普通飲食和補充鈣質的蟒蛇都會產生這些特殊顆粒,並儲存在少數腸細胞的隱窩中;而純粹攝取去骨飲食的蟒蛇則完全沒有形成這種顆粒。
和其他蛇類一樣,緬甸蟒可以長時間不進食。在這段期間,這些特殊細胞中的顆粒會被清空。考慮到其他蛇類也會完整吞食獵物骨骼,且排洩物中同樣找不到任何骨頭殘留,研究團隊推測這種細胞可能具有古老起源。他們後續在其他蟒蛇、近親蚺蛇,甚至與蛇類共同祖先相距甚遠的毒蜥身上,都發現了同樣的細胞。
如果這種適應性特徵真的存在於所有有鱗目動物(蛇類和蜥蜴)中,那麼其他動物是如何處理大量鈣質的問題就值得探討。Lignot教授表示:「以硬骨魚類或水生哺乳動物為食的海洋掠食者肯定也面臨相同問題。還有像鬍兀鷲這種主要以骨頭為食的鳥類,也將是極具研究價值的物件。」
這項突破性發現已發表於《實驗生物學期刊》,並在實驗生物學會年度會議上進行發表,為爬行動物消化系統研究開創了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