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發現!行星誕生比想像中更早 嬰兒恆星周圍現神秘環帶
太空
07-13
天文學家透過最新技術重新分析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次毫米波陣列(ALMA)的觀測資料,在蛇夫座星雲中78個新生恆星的原行星盤裡,發現其中27個存在清晰的環狀與螺旋結構。這項突破性研究將行星形成的起始時間大幅提前,顯示行星可能在恆星誕生初期就開始形成,遠早於先前的認知。
這項由九州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ASIAA)團隊主導的研究,利用改進的影像處理技術,重新檢視距離地球約460光年的蛇夫座恆星形成區。研究發現,在這些僅誕生數十萬年的年輕恆星周圍,原行星盤中已出現明顯環狀與螺旋結構,這些正是新生行星引力作用的「指紋」。其中15個原行星盤的環狀結構更是首次被確認。
行星形成於環繞新生恆星的巨大氣體與塵埃盤中。雖然這些正在形成的行星本身太小太暗而難以直接觀測,但它們的引力會將周圍物質塑造成環狀或螺旋結構。過去科學家不確定這些結構會在恆星生命的哪個階段出現,主要是因為能夠詳細觀測的原行星盤數量稀少。
研究團隊發現,這些特徵性結構出現在直徑超過30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的原行星盤中。這意味著行星形成過程在恆星仍處於早期演化階段、周圍盤面物質仍相當豐富時就已開始。換句話說,行星與它們的宿主恆星幾乎是同時成長。
這項發表於《日本天文學會刊物》的研究不僅改寫了我們對行星形成時間軸的理解,也為研究行星誕生的早期階段提供了寶貴線索。未來,天文學家將持續運用ALMA等先進觀測裝置,揭開更多宇宙行星系統形成的奧秘。
想要掌握最新科學突破?立即訂閱《科技日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