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洞穴蜘蛛的「絆線陷阱」:暗處獵手的生存智慧
地球
04-08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棲息在歐洲西部與中部洞穴的「梅納迪圓網蛛」(Meta menardi),演化出獨特的「絆線機制」來捕捉獵物。這種蜘蛛不僅生活在洞穴中,也會出沒於下水道、碉堡、鐵路隧道等陰暗潮濕的環境。
與一般圓網蛛不同,梅納迪圓網蛛的獵物組成相當特殊。傳統圓網蛛主要靠環形蛛網捕捉飛蟲,但梅納迪蛛的食譜中,飛蟲僅佔約一半,其餘則是蜈蚣、蛞蝓、爬行昆蟲甚至同類。這種飲食習慣的差異,促使牠們發展出與眾不同的捕獵策略。
牛津大學研究團隊在英國德比郡的「格蘭迪夫人客廳」洞穴進行實地觀察,發現梅納迪蛛的蛛網結構有明顯特化:網徑較小、框架絲較少,但固定於巖壁的放射狀絲線卻多達10至20條,遠高於地表蜘蛛的5至10條。這些放射狀絲線可能扮演「震動感應器」的角色,當獵物觸碰時會產生振動警示蜘蛛。
有趣的是,觀察顯示蜘蛛並非直接沿被觸碰的絲線移動,而是選擇鄰近絲線迂迴接近獵物。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種戰術性繞後行為,但也可能是判斷錯誤。值得注意的是,實驗中蜘蛛最終都未能成功捕獲獵物,研究團隊認為這可能與測試用的蜈蚣和同類本身具有威脅性有關。
這項發表在《動物行為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梅納迪蛛的捕食機制可能同時包含多種假說要素。在蜘蛛界,類似特殊捕獵策略並不罕見——例如「流星錘蜘蛛」會釋放雌蛾費洛蒙誘捕雄蛾,而「大腹圓蛛」則能操控螢火蟲的閃光訊號。
這項研究不僅揭開洞穴蜘蛛的生存秘辛,更展現自然界物種為適應特殊環境所發展出的驚人智慧。未來需要更多觀察來驗證這些假說,但已為無脊椎動物行為學開啟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