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0萬年前,已知最古老的水鳥棲息於南極
美國與澳洲的古生物學家發現並描述了一個近乎完整的新化石,該化石屬於一種名為Vegavis iaai的鳥類頭骨。這種以腳推動前進的潛水鳥類,生活在白堊紀晚期(距今6920萬至6840萬年前)的南極。這塊新化石讓我們得以窺探這種鳥類的覓食生態,其呈現的形態特徵也支援將其歸類於現代鳥類中的水鳥族群。
Vegavis iaai早在二十年前就被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古生物學家所率領的研究團隊首次發現。當時,該物種被認為是現代鳥類的早期成員,在演化上屬於水鳥類別。然而,在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事件之前,現代鳥類極為罕見,近期的研究也對Vegavis iaai的演化地位提出了質疑。
太平洋大學的克里斯多夫・託雷斯教授表示:「很少有鳥類能像Vegavis一樣,在古生物學家之間引發如此多的爭論。這塊新化石將有助於解決許多爭議,其中最主要的是:Vegavis iaai在鳥類的生命演化樹上究竟處於何種位置?」
這塊近乎完整的Vegavis iaai頭骨是在2011年由「南極半島古生物學計畫」的探險隊所採集到的。託雷斯教授及其同事對這個新標本進行了近乎完整的三維重建。團隊分析顯示,它具有典型的鳥類腦部形狀,這支援了將Vegavis iaai歸入水鳥家族,並且是鴨子和鵝的近親。然而,研究也發現,這種鳥類擁有細長且尖銳的鳥喙,並由增強的頜肌提供動力,這一特徵與其他已知的水鳥不太相似,反而更像潛水鳥類。
俄亥俄大學的帕特里克・奧康納教授指出:「這塊化石強調了南極在現代鳥類演化早期階段所蘊含的豐富資訊。在同一時期,地球上其他地方發現的鳥類,以現代鳥類的標準來看幾乎難以辨認。此外,多數能夠儲存脆弱鳥類化石的地點所出土的標本都極不完整,只能讓我們對其身份略知一二,Vegavis在此之前也是如此。而少數擁有大量白堊紀晚期鳥類化石記錄的地方,如馬達加斯加和阿根廷,所呈現的是一個由奇異、已滅絕且長有牙齒和長骨尾的鳥類組成的鳥類世界,它們與現代鳥類的親緣關係甚遠。似乎在南半球的最南端,特別是在南極,發生了截然不同的演化過程。」
這項研究成果今日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C.R. Torres et al. 2025. Cretaceous Antarctic bird skull elucidates early avian ecological diversity. Nature 638, 146 - 151; doi: 10.1038/s41586 - 024 - 0839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