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萬年前穴居人用洞獅骨打造「多功能工具」 考古學家驚豔
生物
07-13
比利時Scladina洞穴最新出土的考古發現震撼學界!研究團隊在《科學報告》期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發現了由洞獅骨骼製成的骨質修整器,這在舊石器時代考古紀錄中堪稱獨一無二的重大發現。考古證據顯示,這是目前所知最早利用洞獅遺骸製作工具的案例。
在考古記錄中,史前人類獵殺大型貓科動物的證據極為罕見。目前已知最早的案例可追溯至30萬年前西班牙Gran Dolina洞穴,當時的前尼安德特人(很可能是海德堡人)曾獵殺古獅(Panthera leo fossilis)。而後在德國地區的尼安德特人,則會使用洞獅(Panthera spelaea)毛皮製作衣物。
這項新研究揭示,某些尼安德特人群體可能特別偏好使用洞獅骨骼製作工具,因為其形狀和尺寸特別適合加工。Scladina洞穴出土的大量工具中,除了洞獅骨骼製品外,還包含許多以洞熊骨骼製作的工具,顯示這個族群完全不畏懼獵殺大型掠食者。
研究人員詳細描述這些貓科動物遺骸工具:他們從一隻成年洞獅的長肢骨中,發現了四件經過反覆改造的「多功能」工具。這些被歸類為「修整器」的工具,主要用於打磨其他工具的邊緣。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件工具的一端被刻意加工成斜面,推測可能曾作為鑿子使用。
研究團隊特別指出,這些洞獅骨器展現的製作工序(chaîne opératoire),與Scladina洞穴出土的其他骨器(包括洞熊製品)完全相同。這暗示尼安德特人選擇這些動物可能純粹出於實用考量,而非對特定物種的象徵性崇拜。研究結論強調:「這反映出古人類對材料特性與工具設計已有相當成熟的理解,其選擇標準完全基於實際需求而非物種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