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技術!「隨需生成路易斯鹼」策略大幅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能
近年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異軍突起,被視為傳統矽基光伏技術的強力競爭者。這種以鈣鈦礦礦物(CaTiO3)晶體結構為基礎的材料,不僅製造成本更低,還能實現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PCE)。
鈣鈦礦薄膜存在多種結構相態,其中最具光電活性的α相(黑色相)最受研究人員青睞,因其優異的光吸收與電荷傳輸特性。相較之下,δ相作為中間相,原子排列方式不同且光電活性較差。
由託萊多大學、西北大學和康乃爾大學等機構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近期在《自然能源》期刊發表創新研究成果。他們開發出一種能精準控制鈣鈦礦結晶過程的新策略,既能穩定δ相,又能促進其向α相轉變。這項「隨需生成路易斯鹼」技術,可大幅提升太陽能電池的效能與穩定性。
研究團隊成員傅盛、孫楠楠等人指出:「在FAPbI3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製程中,路易斯鹼對形成理想的光伏α相至關重要。但存在一個矛盾:它必須強力結合以穩定δ相,卻又需要弱結合以便快速移除,促進相變與晶粒生長。我們的新策略完美解決了這個難題。」
為精確控制鈣鈦礦結晶過程,研究團隊採用含路易斯酸的有機鹽類。這些鹽類能在特定時機去質子化生成路易斯鹼,完成任務後又可轉化回鹽類並輕易移除。
實驗結果顯示,新策略能最佳化α相FAPbI3鈣鈦礦薄膜的結晶品質:A位陽離子呈現均勻垂直分佈,晶粒尺寸更大,且埋藏介面處的孔隙更少。採用此技術製作的太陽能電池表現亮眼,不僅光電轉換效率優異,長時間運作後仍能維持穩定效能。
「使用鹽酸氨基脲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達26.1%,經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認證的準穩態效率為25.33%。」研究團隊進一步說明:「在85°C高溫下連續運轉1,000小時後,仍能保持96%的初始效率。此外,開口面積11.52cm2的微型模組也實現21.47%的效率。」
這項創新技術不僅適用於鹽酸氨基脲等低酸解離常數的路易斯酸鹽,未來更可拓展至其他鈣鈦礦材料,為新一代高效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應用鋪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