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預測致命心律不整!搶在心跳停止前兩週發出警告
最新研究顯示,人工智慧技術已能提前兩週預測致命性心律不整,這項突破可能徹底改變心臟照護模式。發表於《歐洲心臟期刊》的研究指出,由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巴黎西岱大學與巴黎公立醫院集團(AP-HP)主導,並與美國團隊合作開發的類神經網路系統,透過分析24萬筆動態心電圖資料,能精準鎖定未來兩週內可能發生心臟驟停的高風險族群,預測準確率突破70%。
全球每年有超過500萬人因突發性心臟猝死喪命,最令人擔憂的是,多數案例發生前毫無徵兆,連未曾確診心臟病的健康人士都可能猝然倒下。這項技術的價值在於,能在症狀出現前就揪出可能引發心臟停止的危險性心律異常,為早期介入治療爭取黃金時間。
研究團隊整合飛利浦集團旗下Cardiologs公司工程師,與巴黎西岱大學、哈佛大學專家共同開發這套模擬人腦運作的演演算法。透過分析美、法、英、南非、印度及捷克六國收集的動態心電圖資料,累積解讀數百萬小時的心跳紀錄後,AI成功辨識出預警心律不整的微弱訊號,特別聚焦於心臟收縮與舒張週期中,心室電氣刺激與恢復所需的關鍵時間引數。
「我們發現,只要分析24小時的心電訊號,就能鎖定未來兩週可能惡化為致命性心律不整的病患。」研究第一作者、巴黎心血管研究中心(PARCC)學者兼飛利浦AI醫療總監Laurent Fiorina醫師強調,這類心律異常若未及時處置,極可能演變成無可挽回的心跳停止。
儘管這套類神經網路尚處評估階段,實測表現已令人驚艷——成功揪出70%高風險患者,同時對99.9%的低風險族群做出正確判斷。研究團隊預期,未來技術成熟後,不僅可應用於醫院即時監測系統,經最佳化後更能整合至動態血壓計甚至智慧手錶等穿戴裝置。
「這項技術將改寫猝死預防的遊戲規則。」PARCC研究中心主任、巴黎西岱大學心臟學教授Eloi Marijon指出,過去醫療界僅能評估中長期風險,對心跳停止前數分鐘至數日的關鍵預警束手無策,「如今AI讓我們掌握短期預測能力,有機會在悲劇發生前及時介入」。
研究團隊下一步將展開前瞻性臨床試驗,驗證技術在真實醫療場域的效能。Fiorina醫師強調:「實際應用前必須透過嚴謹臨床驗證,但我們已證明AI確實具備革新心律異常預防模式的潛力。」這項研究成果為2025年3月30日刊登於《歐洲心臟期刊》之重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