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矮行星候選者」!繞行太陽一圈需2.5萬年
這顆編號2017 OF201的天體,是目前太陽系中已知最遙遠的可觀測天體之一,直徑約700公里,很可能符合矮行星的定義標準。
天文學家近日發現一顆極不尋常的海外天體(TNO),其軌道特性與體積大小都令人驚嘆。這項發現發表在《arXiv》預印本平臺上,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的國際團隊共同完成。
海外天體是指軌道平均距離比海王星更遠的小行星。自30年前首次發現冥王星以外的海外天體以來,科學家已透過各種觀測計畫發現超過5,000顆這類天體。
研究團隊成員、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程思浩博士解釋:「2017 OF201的遠日點(軌道離太陽最遠的位置)是地球軌道的1,600倍以上,而近日點(軌道離太陽最近的位置)也有44.5倍地球軌道距離,與冥王星軌道相似。」
普林斯頓大學的楊艾瑞塔斯博士補充:「這顆天體完成一圈軌道需要約2.5萬年,如此極端的軌道顯示它曾經歷複雜的引力互動作用。很可能是被某顆巨行星的引力彈射到這麼遠的軌道,而且這個遷移過程可能不止一次。」
更特別的是,2017 OF201的軌道與其他極端海外天體不同。普林斯頓大學的李佳璇博士指出:「多數極端海外天體的軌道會呈現特定方向的群聚現象,這被認為是太陽系可能存在第九行星的間接證據。但2017 OF201偏離這種模式,這可能對第九行星假說提出挑戰。」
研究團隊估計2017 OF201直徑達700公里,是目前已知在如此寬廣軌道上第二大的天體。程思浩博士表示:「這顆天體只有1%的軌道時間距離我們近到能被觀測到。它的存在暗示可能還有上百顆類似天體,只是目前距離太遠而無法被發現。」
這項發現是透過分析維克多·布蘭科望遠鏡和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CFHT)長達7年的觀測資料,從19次不同曝光中辨識出來的。程思浩博士強調:「雖然現代望遠鏡讓我們能探索遙遠宇宙,但太陽系本身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這項研究已發表在《arXiv》平臺(論文編號:2505.15806),為人類理解太陽系邊疆提供了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