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被忽視的痛:為何我們會感到受傷與憤怒?

被忽視的痛:為何我們會感到受傷與憤怒?

你是否曾經感到被忽視、被忽略,或是被排除在外?無論是朋友們計劃活動卻沒邀請你、約會物件突然消失,或是同事們下班後聚會卻沒你的份,這些情況都可能會讓你感到一陣刺痛。這種刺痛感正是「被排斥」體驗的核心部分,它可能引發各種反應,有時甚至非常激烈。但為什麼被排斥會讓人如此痛苦?又是什麼因素決定了我們對這種感受的反應?

數十年的心理學研究證實,被排斥確實可能帶來極大的痛苦。根據心理學家Kipling Williams提出的模型,被排斥會威脅到我們的核心心理需求,尤其是歸屬感、被他人重視、對生活的掌控感,以及生命意義感。當這些需求一再受到威脅時,被排斥就不再只是簡單的輕視。研究顯示,它可能導致憂鬱、焦慮和疏離感。

人們應對被排斥的方式各不相同,甚至可能相互矛盾。對某些人來說,被忽視的痛苦會激發他們與他人連結的渴望。他們可能會更願意幫助他人、對社交線索更加敏感,或是主動尋求社互動動。例如,在工作會議中被同事忽略的人,可能會在之後主動協助同事完成任務,或是在下一次咖啡時間特別友善。這些親社會或重新連結的行為,往往能透過恢復歸屬感來緩解被排斥的傷害。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會以這種方式回應被排斥。在某些情況下,被忽視或排除會讓人選擇退縮。這可能表現為終止對話、偏好獨處,甚至完全孤立自己。例如,在工作場所被排斥的人,可能會選擇獨自度過咖啡時間或提早回家。這種行為背後的動機,可能是為了避免進一步的負面互動。

更極端的反應是憤怒,甚至是對排斥者或群體的攻擊行為,也就是心理學家所稱的「反社會行為」。例如,在工作會議中感到被忽視的人,可能會打斷他人、諷刺地否定他人的想法,或是事後散播謠言損害同事的名譽。更嚴重的例子是,過去的研究發現,參與校園槍擊事件的學生,往往在施暴前曾被同儕排斥。這種反社會行為的動機,可能是為了在感到被動受害後,重新獲得掌控感。

我和其他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旨在探討被排斥者如何在這些截然不同的反應之間做出選擇——是主動連結、選擇退縮,還是反擊。我們讓數百名年齡介於18至76歲的美國和英國受試者使用一款手機應用程式,記錄他們在幾天內被排斥的經歷。研究發現,平均而言,人們每週會報告兩到三次被排斥的經歷。這些經歷從細微的忽視(如公車司機無視等待的乘客)到嚴重的長期排斥(如被親友排除在外)都有。此外,數位排斥也相當普遍,例如訊息未獲回覆、社交媒體貼文被忽略,或是發現朋友聚會卻沒被邀請。

研究還發現,被排斥後的反應不僅取決於被忽視或排除的事實,更取決於被排斥對心理需求的威脅程度。當排斥對歸屬感、自尊、掌控感和意義感的威脅較輕時,人們傾向於以親社會行為回應,例如幫助他人或透過社交媒體與人連結。然而,當這些核心需求受到嚴重威脅時,人們更可能選擇退縮或表達憤怒,甚至有意傷害他人。

這些發現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同樣的經歷會讓一個人主動尋求連結,卻讓另一個人選擇退縮。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退縮或反社會行為看似是一種自我保護,但這些反應反而可能增加再次被排斥的可能性。例如,經常退縮的人可能被認為偏好獨處,從而降低未來被邀請社交的機會。同樣地,反社會反應也可能讓人更易被排斥,因為人們往往會避開那些顯得具有攻擊性或破壞性的人。

雖然我們可以努力變得更包容,並更關注他人的需求,但被排斥的情況仍無法完全避免。因此,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應對被排斥。短期內,暫時退縮以冷靜情緒可能是適應性的,甚至能讓之後以更清晰的思維重新與他人互動。然而,長期來看,一個人傾向於主動連結、退縮或反擊,可能會影響他們未來是否會被再次排除在外。

下一次當你感到被忽視,或是注意到他人被排除在外時,請記住,我們對排斥的反應雖然複雜,但卻是深刻且人性的。透過理解這些模式,我們可以更意識到自己的反應,並對那些可能感到隱形的人展現更多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