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宮蜘蛛的「生存訊號」:手足相殘的生存法則
最新研究發現,具有同類相食習性的迷宮蜘蛛幼體會釋放特殊訊號,避免在飢餓時互相殘殺。然而,這些小蜘蛛對於已死亡的兄弟姐妹卻毫不留情,會立即將其當作食物來源。
迷宮蜘蛛(學名:Agelena labyrinthica)廣泛分佈於歐洲地區,這種獨居性蜘蛛主要以小型昆蟲為食,偶爾也會捕食同類。令人驚訝的是,儘管具有同類相食的天性,幼年迷宮蜘蛛卻能與手足和平共處。
根據發表在《動物行為》期刊四月號的研究,法國土魯斯大學與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團隊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將實驗室培育的迷宮蜘蛛幼體分組飼養,並刻意讓牠們處於飢餓狀態。出乎意料的是,即使面臨嚴重的食物短缺,這些小蜘蛛仍能保持和平共處。
研究主要作者安東尼·蘭普勒爾博士候選人表示:「我們的實驗顯示,迷宮蜘蛛即使在極度飢餓狀態下,也能對活著的兄弟姐妹表現出高度容忍。這顯示牠們具有強烈的訊號機制來抑制同類相食行為。」
然而,這種「和平協議」僅限於活體。研究發現,一旦有蜘蛛死亡,其他幼體便會立即將其當作食物來源。這種行為模式顯示,迷宮蜘蛛的生存訊號僅在個體存活時有效。
迷宮蜘蛛生活在具有複雜隧道系統的網巢中。根據英國紹斯威克鄉村公園自然保護區的觀察,雌性蜘蛛會在夏季產下多達130顆卵,幼蛛孵化後會與母親共同度過冬季,直到來年春天才離開巢穴。
幼蛛最初依靠腹部儲存的卵黃維生,若母親死亡,牠們也會將其當作食物來源。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幼蛛在孵化後數日內就能自行捕食昆蟲,顯示牠們具有相當早熟的狩獵能力。
為深入瞭解這種手足和平共處的機制,研究團隊在法國西南部採集迷宮蜘蛛卵囊進行實驗。他們將部分幼蛛以四隻為一組飼養,另一些則單獨飼養。經過20天的飢餓實驗後,研究人員發現群居飼養的幼蛛攻擊性明顯低於單獨飼養的個體。
蘭普勒爾解釋:「這可能是因為長期獨居會降低蜘蛛對同類訊號的敏感度。單獨生活的蜘蛛沒有必要對同類訊號做出反應,除非在繁殖季節需要回應性費洛蒙等特殊訊號。」
研究中最令人意外的發現是,群居飼養的幼蛛雖然不會攻擊活著的兄弟姐妹,但對死亡同類的食用速度卻與獨居個體相當。研究人員指出這有兩個重要意義:首先,蜘蛛通常偏好獵食活體;其次,牠們能容忍活著的兄弟姐妹長達數週,卻會在同伴死亡後一小時內就開始食用。
研究團隊推測,活著的迷宮蜘蛛可能透過化學物質傳遞某種「生命訊號」,這是蜘蛛溝通的方式之一。目前科學家正在深入研究這種神秘訊號的化學組成,以期揭開更多蜘蛛社會行為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