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考古 > 從異教儀式到基督教醫學:食人文化的轉變

從異教儀式到基督教醫學:食人文化的轉變

食人行為在歐洲歷史中並非罕見,從史前時代一直到19世紀,這種行為都有文獻記載。歐洲的現代史常被描繪為文明與野蠻的對立,歐洲被視為文明的燈塔,面對著世界其他地區的野蠻群眾。而食人行為,正是幾個世紀以來區分歐洲人與其他地區人群的重要習俗之一。

儘管食人行為常被視為最殘忍且令人恐懼的習俗之一,但最新的研究顯示,從史前時代到近代,西歐地區的人們確實曾攝取他人的身體部位。這種行為的原因多種多樣,從營養需求到宗教與醫療用途,均有記載。在中世紀,食人行為在饑荒、戰爭、動亂等社會動盪時期尤其常見。然而,也存在一種將人體部位視為藥用材料的食人形式,認為某些人體部位具有治療功效。

從羅馬時代末期到中世紀初期,法律文獻如《狄奧多西法典》和《西哥特法典》中已出現禁止盜墓或褻瀆墓地的條文,並禁止從人體中提取任何形式的藥材,例如血液。這些法律的出現,正是因為食人行為在當時社會中依然存在且盛行。

隨著基督教的興起,《懺悔手冊》開始規範社會行為,列舉了各種罪行及其對應的懺悔方式。這些手冊反映了中世紀早期教會對社會的管控,特別是在暴力和性行為方面。例如,《愛爾蘭教規》禁止飲用血液或尿液,違者將在主教監督下進行七年的懺悔。此外,某些懺悔手冊還規定,食用以人肉或血液為食的動物也被視為不潔,並予以禁止。

基督教早期的儀式也曾引發誤解,例如基督徒被視為食人者,認為他們在儀式中攝取人體以祭祀上帝。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指控也被轉向中世紀的猶太人和其他「異端」。然而,基督教的聖徒崇拜也帶來了一種新的食人形式——「聖物食人」。信徒們相信,接觸聖徒的遺物或攝取與聖物相關的物品(如聖油、聖水、甚至聖墓的塵土)能夠獲得治療與奇蹟效果。

一個著名的故事是關於教宗聖西爾維斯特一世與君士坦丁大帝的麻風病治療。傳說中,君士坦丁大帝因麻風病痛苦不堪,醫生建議他以數千名兒童的血液沐浴。然而,在即將執行這一殘忍治療時,聖西爾維斯特與兒童的母親們成功勸說君士坦丁放棄此舉,並接受洗禮,最終奇蹟般地治癒了他的疾病。這個故事旨在凸顯異教信仰的殘忍,並宣揚基督教信仰的力量。

即使在19世紀,某些醫學詞典仍記載人體部位(如脂肪、血液和尿液)具有治療功效。這些信念與浪漫文學中的吸血鬼、狼人等形象密切相關。然而,早在美洲或非洲殖民之前,食人行為已是異教野蠻與基督教文明之間文化鬥爭的重要部分。基督教並未完全摒棄食人行為,而是將其轉化為一種與聖物接觸或攝取的儀式,從而「既得治療,又行食人」。

本文經《對話》編輯後重新發布,遵循創意共享許可協議。閱讀原文請點選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