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記憶之謎:你的童年回憶可能從未消失!
多年來,科學界普遍認為人類無法記住嬰兒時期的經歷,是因為大腦尚未發育成熟。但耶魯大學的最新研究卻顛覆了這個傳統認知!研究團隊發現,嬰兒其實能夠形成記憶,只是長大後難以提取這些記憶片段。
這項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突破性研究,運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和眼球追蹤技術,觀察4個月至2歲嬰兒的腦部活動。當研究人員向嬰兒展示新圖片時,發現海馬迴活動較活躍的嬰兒,日後更容易辨識出曾經看過的影象。
「這項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嬰兒期失憶症』的理解。」研究資深作者、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Nick Turk-Browne解釋:「過去我們以為嬰兒無法形成記憶,但現在看來,這些記憶可能只是被『鎖』在大腦深處。」
研究團隊由當時還是研究生的Tristan Yates主導,他們設計了一套創新的實驗方法。先讓嬰兒觀看一系列陌生面孔或場景圖片,隔一段時間後再混入舊圖片進行測試。結果發現,當嬰兒對某張圖片凝視時間較長時,代表他們認出了這張圖片。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海馬迴後部(靠近後腦勺的區域)的活動與記憶形成最相關,而這個區域正好也是成人情景記憶的關鍵部位。在26名受試嬰兒中,這種現象在12個月以上的嬰兒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Turk-Browne教授進一步解釋:「海馬迴其實從嬰兒3個月大就開始運作,只是早期主要負責『統計學習』這種記憶模式。」統計學習讓嬰兒能夠辨識環境中的規律模式,例如餐廳的樣貌或服務流程,這對語言和認知發展至關重要。
那麼,為什麼我們長大後記不起嬰兒時期的經歷呢?研究團隊提出兩種可能:一是這些記憶根本沒有進入長期儲存;二是記憶其實一直存在,只是我們無法提取。Turk-Browne傾向後者的解釋,他的團隊正在進行後續研究,試圖追蹤這些早期記憶究竟能儲存多久。
「最新的動物實驗也支援這個觀點:嬰兒期失憶症其實是記憶提取的問題。」Turk-Browne興奮地說:「我們甚至開始思考一個大膽的假設——這些童年記憶可能以某種形式一直存在於成人的大腦中!」
這項開創性研究不僅改寫了我們對人類記憶發展的認識,更為探索意識起源提供了全新方向。或許某天,科學家真能找到解鎖這些塵封記憶的鑰匙,讓我們重新體驗生命最初的感動。